豫南粳稻晚播的抗灾性能

三、豫南粳稻晚播的抗灾性能

豫南粳稻晚播栽培技术的突破,不仅使粳稻产量和品质潜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实现了豫南粳稻的高产优质,而且也显示了豫南粳稻的巨大避灾减灾作用。

1.避过春季及夏初干旱 豫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季和夏初降水量不足,而夏季中后期是豫南多雨季节。春季和夏初干旱发生频率达到35%,严重干旱达到20%。在水利条件不好的地区,春季和夏初干旱容易导致籼稻不能按时播种或移栽。“春雨贵如油”是对豫南这一自然气候现象的真实写照。特别随着机插秧和种田大户的推广和兴起,由于用水集中,无水插秧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而豫南“籼改粳”的核心技术是推迟粳稻的播种期,即将籼稻的春播春栽或春播夏初栽推迟到夏播夏栽,播种期和移栽期均相应推迟到夏季,能够有效避过这一不良天气,抵御这一自然灾害。

豫南粳稻的适宜播种期在5月中下旬,由于播种期晚,春季干旱对粳稻播种不会产生影响。如果夏初持续干旱,生产上由于秧田面积比例不大,育秧用水量不多,不会对粳稻育秧产生严重影响。粳稻移栽按手插秧秧龄为35天、机械插秧和抛秧秧龄为16~23天计算,粳稻栽插适期在6月上中旬,此时如遇干旱可通过控苗将栽插期推迟到6月下旬。在特殊情况下如果6月下旬或7月上旬仍然无有效降水,机械插秧或抛秧技术由于秧龄过长不再适合机插或抛秧,可将秧苗改为手插。也可根据长期天气预报,估计旱情发展,选用播期弹性大的短生育期品种提前补种,以推迟栽插时间,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2.避过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高温天气对水稻扬花灌浆的不利影响 据信阳市气象台多年资料统计,豫南常年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多年平均气温为28~33℃,高温年份气温连续达到35℃,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月下旬,为39~40℃。平均温度高于籼稻扬花最适温度5~8℃,高于粳稻扬花最适温度7~10℃。

豫南籼稻适播期在4月中下旬,部分农民甚至提前到4月上旬,齐穗期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扬花灌浆期难以避过高温季节,常常出现高温热害,结实率下降。但籼稻由于对低温敏感,又难以大幅度推迟播种期,高温热害难以避免。而“籼改粳”要求粳稻播种期推迟到5月中下旬,抽穗期推迟到8月下旬至9月上旬,此时豫南平均气温已下降至23~25℃,对扬花授粉十分有利。随着时间推移,气温逐步下降,不仅有效避过了扬花期高温为害,还为粳稻灌浆创造了理想的温度条件。如2013年和2016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豫南发生持续高温天气,造成籼稻结实率大面积下降减产,而粳稻结实率表现正常,由于光照较好,粳稻反而增产,一般每亩比籼稻高出100~150千克。

3.避过8月底至9月上旬豫南高发的强对流天气对倒伏敏感期影响 粳稻的抽穗期晚于籼稻25天左右,也正是豫南经常出现大风暴雨强对流天气的8月下旬至9月上旬,而此时粳稻刚刚进入抽穗杨花阶段,籽粒还没有或刚刚开始灌浆,生长旺盛,穗部轻,不是水稻倒伏的敏感期,抗强对流天气能力强,一般不会出现倒伏。而粳稻的乳熟期和蜡熟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此时出现大风暴雨强对流天气的概率低,强度小。

根据对信阳地区1970~2010年的41年气象资源统计分析,以“当日降水总量×当日风速/10”为暴雨风灾影响指数,设暴雨风灾影响指数0~15(1级)、15~25(2级)、25~35(3级)、35以上(4级)四个灾害形成等级,计算春播籼稻乳熟期至蜡熟期(8月20日至9月10日)和晚播粳稻乳熟期至蜡熟期(9月20日至10月10日)灾害形成等级的频率。春播籼稻倒伏敏感期气象灾害指数远大于晚播粳稻,特别是较大的气象灾害指数远大于晚播粳稻,41年内春播籼稻倒伏敏感期气象灾害指数1级449次,2级以上22次,3级以上7次,4级以上3次;而晚播粳稻1级气象灾害指数360次,2级以上8次,3级以上只有2次,分别是籼稻的80.2%、40%、28.6%,见表2-5。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在水稻倒伏的敏感期,粳稻遭遇大风暴雨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显著低于籼稻,加上粳稻自身的抗倒伏能力强于籼稻,因此粳稻能够有效避免大面积倒伏。

表2-5 春播籼稻和晚播粳稻倒伏敏感期风雨灾害不同级别出现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