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技术的变化

六、水稻栽培技术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豫南水稻不仅品种实现了多次更新,栽培技术也有了重大变革。

1.施肥量大幅度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豫南稻田主要以施用农家肥为主,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施用氮素化学肥料,70年代磷肥开始在生产中应用,90年代钾肥开始示范应用。目前豫南每亩施用纯氮10千克左右,有效钾、有效磷3~4千克。

2.栽种方式向轻简高效转变 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豫南水稻依然全部靠人工手插秧。进入90年代,豫南水稻栽种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一是抛秧技术开始示范推广,特别是21世纪初“泥质法”育秧技术的研发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原育秧方法存在的操作烦琐、投工量大、安全性差、秧苗素质差等问题,农民一看就会,一做就成,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水稻抛秧面积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豫南水稻抛秧面积达到200余万亩。二是水稻机插秧稳步推进,面积增加比较快。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家农业机械补贴政策的实施和机插秧技术的推广,促进了机插秧技术的应用,2018年豫南机插秧实际应用面积达到150万亩。三是水稻直播面积也在快速增加。由于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水稻生产比较效益下降,稻田粗放经营抬头,直播方式开始蔓延,预计全区水稻直播面积达到70万亩左右。

3.高产技术不断改进 豫南水稻传统的水稻栽培方法主要采用“一炮轰”,即将所有肥料用于基肥和分蘖肥,中后期不再施肥。该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但容易造成前期肥料过多,群体过大,后期脱肥早衰。20世纪80年代以来,豫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得到不断改进,研发和推广了旱育稀植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两段栽培技术等应用技术。

旱育稀植技术是在采用旱育秧的基础上,实行稀植,大幅度降低水稻移栽密度,由豫南传统的每亩2.5万穴减少到1.0万~1.5万穴,以促进个体发育,挖掘个体增产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水稻个体生长优势。该项技术较好地适应了杂交水稻品种个体优势比较强的特点,对促进豫南水稻高产稳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近几年来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广应用的一项施肥技术,也是水稻栽培上的一项高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是根据作物营养平衡的要求,按照土壤供肥能力确定施肥数量和种类,以满足水稻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矿质养分,为水稻高产稳产提供物质保证。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凌启鸿等在总结汲取前人经验与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在近几年向全国推广的一项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是在水稻叶龄模式、水稻群体质量栽培等理论与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全面优化”高产群体质量指标的总目标,确定调控技术应用的最适时间和最适数量,使水稻栽培技术由定性向定量发展,推进了栽培的模式化、指标化和规范化,提高了技术实施的准确性、效益性和广谱性。该技术以叶龄进程为主线,把水稻生育进程与器官进程诊断定量化,按高产形成规律把群体质量及其动态指标定量化,依据调控措施定量的原理和方法把栽培技术指标全程定量化,进而对这三大部分进行系统集成,实现水稻精确定量诊断与管理,使各项技术的应用及彼此间的配合均能达到适时适量,以发挥最大的利用效率。该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依据产量目标确定施肥量。

水稻两段栽培技术是宋世枝等人正在研发并开始在生产中示范应用的一项高产技术。该技术根据水稻高产稳产生长发育规律,分别从群体构建、形态构建和机能构建三个方面进行栽培设计,是按照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进行定向培育的一种栽培方法。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稻高产稳产对产量结构三要素的高度协调性要求以及群体、形态、机能发育与产量结构三要素形成的内在规律,把群体、形态和机能构建作为高产栽培的首要目标,并通过减少无效分蘖,在群体、形态和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进行定向定量栽培,实现对水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和群体、数量与质量的统筹和有效调控,使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结构最终达到理想状态。水稻两段栽培的技术路线是在营养生长阶段,通过减少分蘖期氮素用量,有效控制分蘖群体;在生殖生长阶段,通过肥、水和激素调控,促进颖花和功能叶发育,提高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能力,建立高产形态,防止后期早衰。其基本方法是在营养生长阶段,根据最适群体需要确定施肥量,核心是减少氮素用量,控制无效分蘖;在生殖生长阶段通过氮素调控,建立高产形态,并通过中后期水、肥和生长调节剂等物质调控,增强生理机能,防止早衰。水稻两段栽培技术突出的特点是按照阶段目标确定施肥量。

4.育秧技术发生重大改变 随着高产栽培技术和栽种方式的变化,豫南水稻育秧技术也在发生着变化。先后研发推广了水稻稀播壮秧技术、两段育秧技术、旱育稀植技术、机插秧硬盘温室育秧技术、抛秧旱地软盘育秧技术(以下称“营养土法”育秧)、“泥质法”育秧技术等。

(1)稀播壮秧技术的应用是在20世纪70~80年代,主要是通过减少亩用种量,提高秧苗素质,解决了生产上普遍存在的秧苗素质差的问题。

(2)两段育秧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而推广应用的一项技术。该技术是将育秧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先在温室内育成两叶期小苗,然后摆栽到秧田,到秧苗生长到5.5~6.5片叶时人工移栽到大田。两段育秧技术主要是通过温室育苗和秧田摆栽两个环节,提高了成苗率和秧苗素质,增加了苗期积温,不仅解决了原育秧方法存在的秧苗素质差的问题,也解决了由于杂交稻生育期较长而难以安全齐穗的问题,并降低了用种成本,有利于杂交水稻的推广。两段育秧技术在豫南局部地区仍在应用。

(3)旱育稀植技术也是20世纪80年代在豫南推广应用的一项育秧技术。该技术一改豫南传统水田“合式”育秧法,将水稻育秧安排在旱地进行,初期采用薄膜覆盖,出苗后揭除薄膜,使其在干旱状态下生长。该方法有利于提高秧苗素质,移栽后返青快,低位分蘖多,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成苗率,保证安全齐穗。

(4)盘育秧技术是适应机插秧和抛秧而产生的育秧技术。机插秧采用硬盘温室育秧,因选用不同硬盘,有毯状育秧和钵苗毯状育秧两种,但育秧方法相同,一般选用营养土或无土专用基质作基质,采用机械播种,整个秧苗期都在温室或后期移到专用育秧田育秧,秧苗4.5叶,根部成毯后适应于机插。抛秧采用“营养土法”和“泥质法”育秧,均选用钵体软盘育秧,其主要区别是前者在旱地育秧,选用营养土作基质,并用薄膜覆盖,而后者在水田育秧,选用泥浆作基质,用无纺布覆盖。选用钵体软盘育秧有利于秧苗根部形成土坨,适应于抛栽。但“营养土法”育秧不仅操作烦琐,费时费力,而且根部土坨稳定性差,抛栽时易形成漂秧、倒秧,抛栽质量得不到保证。“营养土法”育秧主要在20世纪末应用,但面积不大。“泥质法”育秧从2004年开始示范,2012年以来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