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叶色与叶态
2025年09月26日
(五)叶色与叶态
1.叶色 水稻叶色是叶诊断中常用的指标,分“黄黑”(包括一系列色阶)变化。叶色反映了稻株的生理状态,色“黑”说明含氮量高,以氮代谢为主(又称扩大型代谢),光合产物用于新生器官生长,储存少。色“黄”表明以碳代谢为主(又称积累型代谢),叶含氮量少,光合产物储存较多,新生器官生长慢。生产中的正常“黄”是指由浓绿转淡中的秀绿或浅黄,而不是衰亡中的深黄。叶片颜色变化比叶鞘大,因此常用功能叶片和叶鞘颜色作为比较与判断代谢类型的标准,如处于氮代谢类型的叶色深于叶鞘,处于碳代谢类型的相反,过渡类型的二者颜色接近。不少稻区依据本地常用品种的叶色变化制出比色阶卡(板),以卡的色阶与叶片含氮量(叶绿素)的相关值确定叶的含氮量,作为诊断施肥与灌水的辅助手段。群体的“黄黑”变化是中国农民早就应用的诊断技术。每片叶从伸长、定型、经功能盛期到衰老,叶色经历由浅转深,再由深变浅到黄的阶段。同组叶片由于出叶速度接近,功能盛期也接近,变化趋势一致,两组叶片间出叶速度延长使功能盛期分离,同组叶片处于功能盛期时发黑,功能减退而下组叶片还未达到功能盛期时发“黄”,“黄”是处于生长中心转移时期,“黑”是处于其生长中心旺盛生长期。高产技术体系中常根据“黄黑”生理的节奏性,利用措施顺其自然,使人为“黄黑”变化与生理的一致,这即是黄黑促控法。
2.叶态 叶在空间分布的样子称长相或叶态,受叶长、叶厚、含氮量(色)的影响。一般分五种类型,即直(与茎夹角15°~20°)、挺(叶片上部稍弯,夹角30°)、弯(叶片上部弯下,夹角约45°)、披(叶片中部弯下,但不低于叶枕,夹角大于45°)、垂(弯的部分接近叶片基部,叶尖低于叶枕,夹角大于60°)。长相和群体透光状况十分密切,是影响最适叶面积指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