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籼改粳”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控

第二节 豫南“籼改粳”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控

豫南稻区地处河南南部,大别山北麓,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是河南传统的籼稻产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800万亩,自20世纪90年代初杂交籼稻大面积推广应用以来,水稻单产有了较大提高。与籼稻相比,粳稻具有产量更高,出米率高,商品率高,抗倒伏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等优势。然而,豫南“籼改粳”,曾经几起几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探索,直到21世纪初,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专门立项,对豫南“籼改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认真分析总结豫南粳稻研究开发的经验教训,深刻反思豫南“籼改粳”历次失败的原因,终于找到了限制豫南粳稻高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因子,提出了推迟粳稻抽穗灌浆和播期的栽培对策,确定了将播期由原来的4月中下旬推迟到5月下旬,将抽穗灌浆期由8月上旬至9月上旬推迟到8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的技术路线,使始穗期平均温度由28℃下降到24℃左右,灌浆期平均温度由25.86℃下降到21.63℃。抽穗灌浆期不仅温度大幅度下降,平均湿度也有明显下降,改变了稻瘟病和纹枯病发生流行适宜条件,使稻瘟病和纹枯病大幅减轻。三化螟三代的孵化高峰期正处于粳稻的园秆期,避过了易受三化螟三代入侵的始穗期,降低了三化螟毁灭性为害的风险,有效地改善了粳稻抽穗灌浆期的生长发育环境,实现了豫南粳稻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

但是,任何耕作制度的变革必然会引起一些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变化。在豫南“籼改粳”过程中,随着品种的更新、栽培方法和水稻发育环境的变化,粳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也会产生新的变化。为了保证豫南“籼改粳”的稳步推进,必须研究豫南“籼改粳”病虫害的发生变化规律,制定出相应的防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