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豫南粳稻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策略

三、实现豫南粳稻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策略

上述研究表明,造成豫南粳稻高产优质障碍的主要原因实质上是粳稻自身特征特性与籼稻的巨大差异,使其在相同的生态环境中出现的与籼稻不同反应的结果。前人忽视了籼粳之间特征特性的差别和对环境条件要求的不同,将着眼点放在品种选择和常规栽培技术的应用上,将粳稻当作籼稻种,从而导致了豫南“籼改粳”的多次失败。因此,要实现豫南粳稻的高产优质,必须着眼于改善粳稻的生长发育环境,变对抗栽培为适应性栽培。

基于上述认识,宋世枝等人提出了推迟粳稻抽穗灌浆期的栽培技术策略,其技术路线是将粳稻的播种期由4月中下旬推迟到5月中下旬,使抽穗灌浆期由7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推迟到8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以避过高温高湿季节和三化螟三代孵化高峰期,从而减轻或消除高温和主要病虫害的为害。

1.推迟粳稻播种期、扬花灌浆期温、湿度的变化 对粳稻不同播期扬花灌浆期间的温湿度统计表明,豫南8月1日至9月20日平均日均温度为25.9℃,而8月20日至10月10日平均气温为21.8℃,推迟播种平均温度下降了4.1℃。对多个粳稻品种的播种期由4月20~25日推迟到5月20~25日,抽穗灌浆期平均温度由25.86℃下降到21.63℃,其中抽穗扬花温度由27.8℃下降到24.3℃,前20天灌浆平均温度由27.2℃下降到22.3℃,分别下降3.5℃和4.9℃。平均相对湿度由81.41%下降到79.19%。

2.推迟粳稻播种期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 豫南“籼改粳”由于品种更新、播期推迟和栽培技术的改变,其病虫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是伴随品种类型更新引起的病虫为害变化。恶苗病、干尖线虫病都是通过种子传播病害,而粳稻种子自身易带恶苗病、线虫病病源,如不做好种子消毒,将会受到严重为害。

二是播期推迟水稻生育期后延引起的病虫害变化。播期推迟,苗期气温升高,苗期低温病害如稻苗疫霉病、立枯病、烂秧病、细菌性褐条病以及苗稻瘟病基本上不再发生;推迟播期也有效地避过了水稻螟虫第1代的为害,减少了虫源,二化螟、三化螟、大螟为害均显著减轻,其中三化螟还错过了为害时机;推迟播期使粳稻抽穗灌浆温度显著降低,湿度下降,不利于稻瘟病、纹枯病的发生流行,其病害显著减轻;褐飞虱是水稻三大迁飞性害虫之一,常年于7月中旬到8月上旬迁入豫南稻区,喜食处于孕穗灌浆期的水稻,由于粳稻生育期偏晚,为害明显较轻。

稻蓟马的适宜活动和繁殖温度23~28℃,在豫南的高发期为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其为害盛期正是晚播粳稻分蘖期,极易造成粳稻僵苗,对粳稻群体发育造成严重威胁。

3.推迟粳稻播种期稻瘟病、纹枯病减轻原理 稻瘟病和纹枯病都是真菌性病害,其发生和流行的条件均为气温25~28℃,大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田间小气候相对湿度在90%以上),气温低于25℃、相对湿度小于80%时,一般不易发生和蔓延。推迟播种期使粳稻的整个生长发育进程相应往后推迟30天左右,其整个生育期的气象条件发生了很大改变。特别是对稻瘟病、纹枯病易感的扬花灌浆期气温和湿度显著降低,不再是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的最适条件,因此,有利于大幅度减轻稻瘟病、纹枯病的为害。

4.推迟粳稻播种期避三化螟机制 粳稻夏播与春播生长发育时期有明显区别,其主要生长阶段都相应推迟,夏播营养生长期缩短,灌浆成熟期延长,如图3-4所示。三化螟第1代幼虫孵化高峰期,粳稻还未播种,已实现成功避螟;第2代幼虫孵化高峰期,粳稻处于分蘖后期,为害轻;第3代幼虫孵化高峰期,粳稻处于孕穗期,在形态上处于水稻圆秆期,属不易感生育期,其侵入较为困难。有研究表明,在水稻的圆秆期,三化螟的侵入率不到怀苞抽穗期的1/4。

水稻是三化螟的唯一寄主,如果在某一区域全部推迟播期种植粳稻,由于第1代失去了寄主,将会造成三化螟断代或密度大幅度下降,其避螟效果更好。

图3-4 豫南三化螟幼虫发生与水稻生育期对应关系(宋世枝)

A.秧苗期 B.分蘖期 C.拔节期 D.孕穗期 E.抽穗扬花期 F.灌浆成熟期a.第1代三化螟幼虫孵化高峰期 b.第2代三化螟幼虫孵化高峰期 c.第3代三化螟幼虫孵化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