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单产长期徘徊

一、水稻单产长期徘徊

自20世纪90年代初籼型杂交水稻在豫南大面积推广应用以来的20多年里,豫南水稻单产一直在530千克上下徘徊。虽然近几年籼型超级杂交水稻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但由于超级稻品种的区域适应性及栽培要求的特殊性,超级稻的产量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豫南水稻大面积单产仍然受到当地耕作制度、栽培技术水平和气候条件的制约。

首先,豫南杂交籼稻产量难以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品种自身的产量潜力、适应性以及对栽培要求的特殊性。自农业部2004年开展超级稻认定以来,虽然认定了一大批籼型超级稻品种,但这些品种在理论和技术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突破,从区域试验到生产试验的产量水平也没有十分突出的表现。国家中籼稻区域试验和河南省中籼稻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由“籼优63”“Ⅱ优838”到“丰两优4号”,其每亩产量水平基本相同,大面积生产均处于530~550千克的每亩产量水平,而由此做对照选出的品种一般也增产幅度有限,小面积理论平均每亩产量在550~580千克,与粳稻600千克及以上平均产量水平相差很多。而超级稻的认定方法是小面积单产达到一定水平,是品种潜力在高产栽培技术和条件下的综合表现,而大面积生产中充分满足超级稻栽培技术水平和条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产量也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其次,与豫南小麦茬口秧龄过长有关。豫南籼稻生产大面积高产的第二个制约因素是水稻的秧龄过长。豫南籼稻播种期在4月中下旬,收获期在9月中旬,而小麦播种期在10月中下旬,腾茬期在6月上旬,籼稻播种距小麦成熟腾茬时间在40天以上。大量的研究证明,水稻的秧龄在20天产量最高,超过25天秧龄就会明显减产,25天后,每长5天,水稻每亩减产幅度达到20~25千克。按上述秧龄推算,麦茬籼稻比春茬籼稻每亩减产50~75千克。也就是说,豫南虽然大面积推广应用了高产品种,但由于麦茬籼稻秧龄过长,水稻单产也难以提高。而籼稻的播种期又不宜推迟,推迟播种将难以保证安全齐穗,扬花灌浆期易遭遇低温导致结实率、千粒重降低,产量大幅度下降。

为了解决由于麦茬秧龄过长造成的籼稻产量不高问题,信阳市人民政府在21世纪初曾经实施了以压缩小麦种植面积,扩大油菜种植面积为主要内容的“双百工程”。“双百工程”的目标是每亩水稻增产50千克,每亩效益提高100元。即通过减少小麦播种面积,扩大油菜播种面积实现大面积提前腾茬,缩短水稻秧龄期,以提高单产和效益。但是由于油菜生产的自身效益和茬口轮作等问题,信阳油菜生产面积大幅度下滑,截至目前,信阳稻田油菜生产面积实际上不到100万亩,而麦茬水稻生产面积一直保持在300万亩以上。“双百工程”对解决信阳水稻高产的作用实际上十分有限。

再次,豫南籼稻扬花灌浆期高温问题。豫南水稻生产主要集中在信阳,达到85%。据信阳市气象台多年资料统计,信阳常年最高气温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多年平均气温为28~33℃,高温年份持续达到30~35℃,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月下旬,达到39~40℃。平均温度高于籼稻扬花最适温度5~8℃,部分年份高于籼稻扬花最适温度10℃以上。而豫南籼稻适播期在4月中下旬,部分农民甚至提前到4月上旬,齐穗期一般在7月中旬至8月初,扬花灌浆期正值高温季节,不同程度的高温热害难以避免,个别年份会十分突出,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产量不高,这也是豫南大面积水稻单产长期徘徊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