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的出生与发育

(四)根的出生与发育

水稻根的出生,由下部节逐次向上,先1次根,再2次、3次根。各节位发根的顺序一般是:N叶抽出=N节分化出根原基=(N-1)~(N-2)节根原基发育=N-3节发根=N-4节根出1次分枝根=N-5节根出2次分枝根=……这种关系有时并不完全一致,有早发和迟发情况。各节位发根数量、长度和粗度,随节位上升而增加,但因环境条件亦有变化。秧苗素质对本田初期发根数的多少有决定性影响。分蘖的出根规律与主茎相同,所以根数激增时期一般比分蘖激增时期晚15~20天。在苗期要抓好种子根和鞘叶节根,打好壮苗基础。3~4叶的秧苗发根力弱,宜带土移栽,大苗根多易活,素质好。根的伸长所需无机营养,由根从土壤中吸收,而有机营养必须从地上部供给,所以节部如无地上部供给丰富的物质,就不能长出良好的根系。水稻生育初期,根斜向伸长,分布在浅层,根群呈扁圆形;分蘖盛期以后,根系渐次向下及表层伸展,出穗以后达最深,呈倒卵形。不同节位的根系对产量形成的作用不同,下层根(移栽后到幼穗分化前出生的根系,亦即上数第4节以下的根系)是分蘖期的功能根系。据江苏农学院研究(1981),到抽穗期下层根数只占总根数的41.2%左右,根量(重量)只占35.94%,活力只为上层根的17.6%,吸收只为整个根系的6.7%。上层根(幼穗分化到抽穗上3个生根节位出生的根系)从颖花分化起成为主要根系,是生殖生长期间的主要功能根系。因此,在栽培上分蘖期促下层根,长穗期促上层根,抽穗后保上层根,防止早衰,才能获得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