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质法”育秧技术在机插秧育秧中的应用

五、“泥质法”育秧技术在机插秧育秧中的应用

1.应用背景 我国水稻机插秧及其工厂育秧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90年代在我国东北地区首先推广应用,替代了北方地区的旱育稀植技术,解决了我国北方寒带地区水稻生长季节紧、生长发育积温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水稻生产效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北方粳稻的发展。同时这一技术也在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示范推广,并取得了成功,局部地区机插秧已经形成规模。截至2017年,我国水稻机械插秧面积达到600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0%左右。水稻机插秧在我国东北地区和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所占比例较大。

粳稻机插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规模化生产。而推迟粳稻播种期是豫南“籼改粳”的核心技术,是实现粳稻高产优质的技术要求。根据现有利用品种生育期,豫南大多数粳稻品种适宜播种期在5月15~30日,而此时已经入夏,气温显著高于4月中下旬,工厂育秧显然难以适应粳稻机插秧育秧的要求。科学解决粳稻机插秧育秧技术问题已经成为豫南“籼改粳”的重要课题。

为了解决高温下粳稻机械插秧育秧问题,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专题研究,应用抛植苗“泥质法”育秧技术原理建立了豫南粳稻机插秧“泥质法”育秧技术规程,并在生产中得到了大面积应用,推动了豫南水稻机械插秧大田露天育秧的兴起,实现了豫南水稻机械插秧由工厂化育秧向大田露天育秧的转变,推动了豫南机械插秧技术的发展。

2.工厂育秧环境及可能对秧苗造成的为害 与水稻抛秧“营养土法”育秧相类似,机械插秧的育秧技术——工厂化育秧也带有明显的寒带旱地技术特点,都是在温室内育秧,采用营养土(或专用基质)作育秧基质。工厂化育秧对于我国特定的北方稻区来说,无疑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在我国其他大部分稻区,水稻适宜播期内气温已能够满足苗期生长发育的需要,不仅不需要采用保温措施,增加积温还易导致水稻播始历期缩短,品种生产潜力下降,同时高温条件下育秧,还会造成秧苗素质下降,甚至会出现高温烧苗。豫南地区籼稻的适宜播期在4月20日前后,平均气温稳定达到18℃左右,机插秧即使采用“泥质法”育秧技术实行露天育秧也是可行的。

据信阳市农科院技术人员4月下旬对平桥区五里镇水稻种植大户育秧工厂育秧期间的观察,育秧工厂内风速接近为0,相对湿度为70%~90%,比室外高20~30个百分点,同一时间光照强度比室外低25%~31%,日均温度高4~6℃,白天中午工厂内气温比室外高10~15℃,日落时工厂内气温比室外高6~8℃,夜间工厂内气温比室外高3~4℃。工厂育秧苗期累计积温增加60~90℃。15天秧龄秧苗工厂化育秧比室外株高增加3~5厘米,秧苗叶片长宽比大13%~24%,干/鲜重比低17%~24%,移栽后秧苗缓苗期长4~6天。

据对信阳市气象站4~6月气温统计,5月中旬、下旬和6月上旬平均气温分别为20.67℃、22.69℃和24.01℃,比一个月前的4月中旬、下旬和5月上旬分别高4.5℃左右(表3-9、表3-10)。采用工厂化育秧室内气温将达到33~45℃,显然超过水稻秧苗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粳稻机插秧更不宜在工厂内育秧。而利用“泥质法”育秧技术实行大田露天育秧是解决粳稻机插秧育秧的唯一选择。

表3-9 信阳地区4月中旬、下旬,5月上旬气温统计(单位:℃)

表3-10 信阳地区5月中旬、下旬,6月上旬气温统计(单位:℃)

3.豫南粳稻机插秧“泥质法”育秧的优势 机插秧“泥质法”育秧与抛秧“泥质法”育秧技术有很多相似之处,与工厂化育秧最大的区别是,在技术路线上改工厂育秧为大田露天育秧,改营养土为泥浆作为育秧基质。改变了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模式,其优势也更为明显。

一是投入成本大幅度降低。水稻机插秧“泥质法”育秧技术无须投资建立育秧工厂,大大降低了育秧成本。据测算,机插秧育秧面积与大田生产面积比为1∶100,由于适宜播种期集中,工厂内一年只能育秧一次,一个千亩粳稻种植大户需要建10亩育秧工厂,即使按简易标准每亩投资12万元,也需要一次性投资120万元;“泥质法”育秧对秧田选择要求不高,排灌方便即可,还可根据大田分布就近安排育秧田,节约秧苗运输成本。同时秧田使用后也不影响当季水稻生产,而育秧工厂内夏季不宜继续种植水稻,大多闲置。豫南稻区水稻生产面积有800万亩,即使机插秧面积按300万亩计算,如果全部采用“泥质法”育秧技术,可节约建立育秧工厂3万亩,节约投资超过36亿元。

二是秧苗素质大幅度提高。粳稻机插秧如果采用工厂育秧,由于气温高,光照差,不通风,秧苗素质难以得到保证,而采用“泥质法”育秧技术在大田露天育秧,气温正常,光照充足,通风好,湿度小,有利于秧苗正常生长发育,秧苗素质显著好于工厂育秧。而素质好的秧苗移栽后株伤率低,缓苗期短,分蘖早,低位分蘖多,产量一般高于工厂育秧3%~5%。

三是操作程序大大简化。水稻机插秧“泥质法”育秧技术改变了传统机插秧育秧模式,大大简化了育秧操作程序。工厂育秧首先需要选址建厂,育秧前需要备制营养土,秧苗对工厂内的温度管理、水分管理要求十分精细,甚至还需要防治病害。而“泥质法”育秧不需要建育秧工厂,也不需要备制营养土,也不需要进行温度管理。水分管理也十分简单,整个育秧阶段为湿润育秧,一般浇1~2次跑马水即可,一般不需要防治病害。

4.操作规程 水稻机插秧“泥质法”育秧技术操作简便,安全高效,大大降低了育秧成本。其主要技术环节有:

(1)确定播期播量。科学安排水稻播种期。豫南籼稻适宜播种期在4月中下旬,粳稻适宜播种期在5月中下旬。每亩大田用种量杂交种1.5千克,常规种2~2.5千克。每亩大田用毯状标准秧盘18~20个、钵体毯状秧盘28~30个。

(2)整地做畦。选用交通便利、排灌方便的稻田作苗床,秧田与本田比为1∶100;苗床冬闲冻垡,播前灌水整地。高肥力田块不施肥,低肥力田块每亩施45%(氮、磷、钾各15%)复合肥20千克作基肥。整田要求达到田平、泥活、无杂草。然后排水做畦,畦宽1.4米,沟宽0.4米,每亩大田备畦长3.0米,整平畦面,将畦表面泥浆用薄木条刮至畦沟内。

(3)摆盘填浆。将秧盘横排两排铺在畦面上,盘间不留缝隙。用机械铺浆或竹篮过滤取畦沟泥浆填充秧盘。泥浆含水量40%左右,填满后扫平待播。

(4)播种。按常规方法(应注意浸种消毒)将种芽催至1~2毫米,选用机械播种或人工撒播,人工撒播分2~3次将种芽均匀撒入秧盘上,播种后用笤帚轻抹塌谷,然后用无纺布覆盖。

(5)苗床管理。播种后排除沟内明水,保持畦面湿润,6~8天立针出苗后,揭去无纺布。2叶期灌浅水,按苗床面积每亩施尿素7.5~10千克作断乳肥,2天后排水,然后一直保持半干旱状态。

(6)适龄移栽。春播秧龄20~25天,夏播秧龄18~23天,秧苗4~4.5叶即可移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