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粳稻有机稻米的生产技术
有机稻米是指从育种到大田种植不施用化学肥料、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等人工合成产品,全部采用微生物、植物、动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病虫的综合防治,使用天然有机的栽种方法,完全采用自然农耕法种出来的稻米。
(一)有机稻米生产的品种要求
选用品种要求品质优、抗逆性好、抗病虫能力强、熟期适中、适口性好。禁止使用任何转基因种子,最好是按照有机方法生产的种子。
(二)有机稻米生产的产地要求
1.产地选择 有机稻米的产地应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温度适宜、阳光充足、雨量充足、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同时,要远离化工厂、水泥厂、磷肥厂、石灰厂、矿场、医院等污染源,离交通要道(公路、铁路)要有一定的距离,离土路的距离也要以没有明显的尘土污染为限。
为确保基地符合有机稻米生产的基本条件,基地的周边环境(大气、土壤、水质)可由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指定部门进行监测。大气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检测,土壤按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检测,水质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92)》检测。同时,基地周边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避免常规田块的农药、化肥和水流入或渗入有机稻生产田块。
2.土壤调整 把基地从化学农业生产方式转换到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上来。对使用过化肥、农药或污水灌溉的土壤,可通过生物净化、工程净化、清洁灌溉及其他综合配套技术,实行净化修复,改造土质,培肥地力,综合治理,使之达到生产有机食品对土壤质地的要求。一般来说,老稻田转换期不少于24个月,新开荒或撂荒多年的稻田地也要经过至少12个月的转换期才可进入有机稻米生产。转换期间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物质。
(三)有机稻米的栽培技术要求
1.建立轮作制度 除特殊地块只能种水稻外,其余均应与豆类或与其他作物(玉米、小麦、马铃薯等)实行3年以上轮作,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养分偏耗及营养元素的失衡,实现土壤的用养结合;改善农田生态条件,可以免除和减少连作所带来的病虫草的为害,促进土壤中对病原物有抗性作用的微生物的活动。
2.育秧 有机稻米生产的育秧技术可参照一般水稻育苗技术。所不同的地方在于:稻种的消毒不能用杀菌剂或其他化学消毒物质来消毒,其消毒方法可采用浸种前晒种子1~2天,然后用变温、盐水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在整个育苗过程中严禁使用化肥、喷洒农药以及其他化学物质。
3.移栽密度 合理的密度是保证有机稻米优质、高产的基础。在有机稻米生产中,一般提倡合理密植,实行宽窄行,增加基本苗,每穴移栽苗数8~10个,提高主茎成穗率。
4.肥料运筹 有机稻米生产是一种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任何有毒有害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农业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实现良性循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作物秸秆、禽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菜籽饼等有机生物肥料是有机田块土壤肥力培肥的主要来源,其中前茬种植绿肥是有机稻肥源的最佳选择,同时,所使用的有机肥必须达到《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 394—2000)对有机肥规定的标准,如果使用菌肥,质量必须符合国家NY 227—1994行业标准。
(1)基肥:每亩用腐熟的菜籽饼100千克或每亩用腐熟的鸡粪或鸭粪50千克于栽前施入土壤中。
(2)追肥:有机稻在长生过程中,因不施化肥,往往分蘖不足,叶色偏淡。因此,在移栽后7天需追施100千克腐熟的菜籽饼作分蘖肥,搁田前期再追施100千克腐熟的菜籽饼,保住已有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
(3)喷肥:在本田生育期中用酵素菌液肥,分5次叶面喷施,即栽后15天,每亩喷施酵素菌液肥150毫升,促进分蘖;搁田中期,每亩喷施酵素菌液肥150毫升,促进分蘖向成穗转化;促花期即叶龄余数3.5叶时,每亩喷施酵素菌液肥150毫升,促进颖花分化;保花期即叶龄余数1.5叶时,每亩喷施酵素菌液肥150毫升,提高结实率;始穗期,每亩喷施酵素菌液肥150毫升,增加粒重。
5.水分管理 根据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产地地表水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GHZB1—1999环境标准,灌溉用水要达到国家规定的GB 5084—19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必须经过净化达标后才能使用)。
井灌和山间冷水灌溉地要注意提高水温,可延长加宽进水渠道或者修筑稳水晾水池,水层管理要浅湿结合,提高地温。
有机稻米的大田水分管理方法主要采用“两浅”“两深”“一间歇”的节水灌溉法。
(1)插秧至返青结束:浅灌3~5厘米,插后灌水时间保持浅薄水半天再灌水。
(2)有效分蘖期:浅水促蘖,浅灌2~3厘米。
(3)有效分蘖期末:灌10~15厘米深水控蘖。
(4)拔节孕穗至抽穗扬花期:深水5~10厘米灌溉。
(5)灌浆至蜡熟期:间歇灌水。
(6)蜡熟末期:在收获前15天左右断水。断水过早,则籽粒充实度不好,对米的品质有较大的影响。
6.植保技术 有机稻生长过程中,禁用化学农药和生长调节剂,对病虫草害的控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杂草:按照“害草必除、益草必用,普通草也可任其生长”的除草理念,以机械和人工灭草、生物灭草(细绿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除。水稻大苗移栽后5~7天,每亩撒施生稻糠(米糠)或以稻糠为主要原料的有机发酵物质50~75千克,杀草效果可与化学除草剂相当,稻糠肥效可达100天,又供给出穗—成熟时期养分,对提高米的食味有很好的作用。
(2)虫害:可通过铲除其越冬场所,利用昆虫的趋性诱杀某些趋化性鳞翅目昆虫的成虫,利用高压黑光灯诱杀某些趋光鳞翅目、鞘翅目的害虫等方式进行灭虫。还可利用干草把引入夜盗虫产卵、集中灭卵。此外,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雌蛾激素诱杀,利用天敌控制虫害发生,如赤眼蜂等。
(3)病害:有机稻米栽培,在防病上要以农业措施和预防为主。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秧增强水稻自身的抗性。其次要根据病菌的侵染规律、发生规律,有针对性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如防治纹枯病,要在移栽前打捞菌核深埋和发生时喷洒井冈霉菌生物农药进行防治;防治白叶枯病,加强后期田间管理,控氮与节水干田相结合,增施草木灰等含钾、硅等农机速效有机肥料;防治叶稻瘟,除控制氮外,可用硝石灰或者草木灰喷撒叶面。
7.收获储藏 有机稻谷要适期收获,做到单收、单运、单脱粒、单存放(存放稻谷库房不与化肥、农药和其他有害物质同放)避免污染。当有90%的稻粒变黄时,即可进行收割。收获前先将田间倒伏、感病虫害的植株淘汰掉,防止霉变稻谷混入。收获后及时脱粒、干燥、包装、储存,避免储存时含水量超标。
(四)有机稻米的加工技术要求
1.加工场地
(1)设计、建筑有机大米加工厂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GB/T 26630—2011大米加工企业良好操作规范的要求。应有与加工产品、数量相适应的原料、加工和包装车间,车间地面应平整、光洁,易于清洗;墙壁无污垢,并有防止灰尘扩散和侵入的设施。加工厂应建有足够的原料、成品仓库;原料和成品不得混放。成品库应建设低温库。加工厂的粉尘最高允许浓度为10毫克/米3,加工车间应采光良好,灯光照度达到500勒克斯以上。加工厂应有更衣室、盥洗室、工作室,应配有相应的消毒、通风、照明、防蝇、防鼠、防蟑螂、防虫、污水排放、存处理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加工厂应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
(2)加工厂址要远离垃圾场、医院200米以上;离经常喷洒化学农药的农田500米以上,距交通主干道50米以上,距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1 000米以上。有机大米加工用水应达到GB 5749的要求。
2.加工设备
(1)选用先进的环保组合式的精加工设备;要有去石、去铁、去杂设备;并配备抛光机及色选机。
(2)产品在整个加工流程中不得与铅及铅锑合金、铅青铜、锰铜、铅黄铜、铸铝及铝合金材料接触。
(3)高噪声不得超过80分贝。
(4)强烈振动的加工设备应采取必要的防振措施。
(5)新购设备和每年加工开始前要清除设备的防锈油和锈斑,加工季节结束后,应清洁、保养加工设备。有机大米加工应采用专用设备。
3.加工人员 加工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有机大米生产知识培训,掌握有机大米的生产、加工要求。加工人员上岗前和每年度均应进行健康检查,持健康证上岗。加工人员进入加工场所应换鞋、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并保持工作服整洁。包装、产成品车间工作人员还需戴口罩上岗。不得在加工和包装场所用餐和进食食品。
4.加工方法 采用较先进的加工设备,首先要净谷,同时把稻谷含水量控制在15%~16%(配备烘干和加水设备),砻谷再多机碾白,把破碎率和损失率控制在最低限度,同时要考虑能耗和环保问题。最好真空包装,包装袋大小以5~10千克为宜。
5.加工质量 加工精度达到国家标准二等以上时,必须提取米珍,使米珍与米糠分离。整精米率要与国际接轨,碎米率控制在10%以内。精米中留胚率在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