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柳世君,郭祯.豫南稻区稻作技术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6):42-46.
[2]曹隆恭.我国稻作施肥发展史略.中国农史,1989(1):83-89.
[3]邹逸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
[4]陈温福,潘文博.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6):801-805.
[5]宋世枝,崔满星.豫南水稻延后栽培的可行性探讨.河南农业科学,2000,8:83-85.
[6]宋世枝.浅析豫南粳稻优质高产栽培策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2:77-79.
[7]宋世枝,段斌.豫南粳稻高产优质障碍因子与栽培对策.中国农学通报,2005,5:50-52.
[8]宋世枝,段斌.水稻抛植苗原床泥质露天育秧法的设计与效果.中国稻米,2007,1:44-46.
[9]宋世枝,段斌.豫南“籼稻-小麦”耕作制度的缺陷及优化途径.中国稻米,2011,6:32-34.
[10]宋世枝,宋晓华,等.从粳稻的比较优势看豫南“籼改粳”.中国稻米,2014,1:48-50.
[11]阮少兰,毛广卿.大米蒸煮品质的研究.粮食与饲料工业,2004(10):25-26.
[12]董啸波,霍中洋.南方双季晚稻籼改粳稻优势及技术关键.中国稻米,2012(18):25-28.
[13]杨振玉.我国杂交粳稻的发展及其技术策略.杂交水稻,2005,20(2):5-6.
[14]闵捷,朱智伟.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育成粳稻品种的米质及优质达标率分析.中国稻米,2008(5):1-2.
[15]褚庆全,齐成喜,杨飞,等.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作物杂志,2005(1):9-12.
[16]刘秋员,宋晓华.播期对豫南地区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河南农业科学,2016,2:17-21.
[17]宋世枝.豫南粳稻夏播避三化螟机理及效果.植物保护,2005,2:56-58.
[18]宋世枝,何世界.水稻泥质法育秧秧苗根部土坨稳定性研究.河南农业科学,2014,43(5):42-43.
[19]张洪程,戴其根.中国抛秧稻作技术体系及其特征.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43-52.
[20]陈温福,张龙步.北粳南引研究的进展与前景.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4(2):131-135.
[21]浙江农业大学,华中农学院.实用水稻栽培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2]贾志宽.中国稻米垩白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之初步研究.中国水稻科学,1992(4):164-195.
[23]刘芹轩,范西玉,朱林之,等.水稻病虫草害防治技术.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4]宋世枝,段斌,扶定,等.粳稻在豫南晚播的生长发育及增产效果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出版社),2002(1):104-106.
[25]林世成,闵绍楷.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75~80.
[26]潘瑞炽.水稻生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2:45-48.
[27]管耀祖,郭常青,等.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农艺性状比较研究.浙江农业科学,2004(6):331-332.
[28]胡立勇.作物栽培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9]潘瑞炽.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调控.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0]宋祖舜.南京地区单季粳稻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中国植保导刊,2010,30(05):24-26.
[31]王建富,余辉.优质杂交粳稻9优418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业科技通讯,2009(01):107-109.
[32]王琦.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33]黄世文.水稻主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34]高雅.江苏省水稻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研究.中国农机化学报,2018.
[35]廖西元,陈庆根.我国优质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农业技术经济,2002,5:32-34.
[36]张玉烛,王凯荣.稻米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作物研究,2006,4:287-296.
[37]金连登,朱智伟.我国“三品”大米生产与认证的法规及技术标准要素研究.中国稻米,2006,2:1-6.
[38]查明方,朱国美.粳稻套种小麦免耕栽培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14(18):31-34.
[39]魏廷举,程乐圃.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分析及其措施.农机化研究,1990(2):48-52.
[40]胡廷积.河南省小麦高稳优低研究推广协作组.小麦生态与生产技术.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41]凌启鸿.稻麦研究新进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42]周国勤,宋世枝,祁玉良.豫南粳稻套种小麦两季高产机理分析及配套栽培技术.湖北农业科学,2015(5):24-27.
[43]徐润琪.大米品质评价技术的开发研究.四川工业学院院报,2003(1):45-49.
[44]宋世枝.豫南籼改粳生产技术问答.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