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粳稻套种小麦两季高产的技术原理

二、豫南粳稻套种小麦两季高产的技术原理

粳稻套种小麦可延长两季作物的生育期,小麦后茬选择粳稻,可以充分利用机械插秧、抛秧、直播等轻简栽培技术,实现茬口的顺利衔接,延迟断水避免未熟先收,粳稻单产比常规种植的粳稻产量高;粳稻后茬套种小麦,可以实现小麦适期播种和轻简栽培,单产虽然比正常整地播种的略低,但因其省时省工、投资少,小麦季总收益并不少;稻麦周年总产量和效益仍较籼稻-小麦模式增产增效显著。粳稻套种小麦种植制度的建立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可以有力地促进稻麦轻简化生产进程,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实现粮食增产。

(一)缓解季节矛盾,充分利用光温资源

近年来,随着粳稻生产面积的不断扩大,水稻生育期逐渐拉长,使得稻麦争季节的矛盾更加突出,秋季如果再遭遇干旱或接连阴雨天气,小麦适期播种更是难以保障。采用粳稻套种小麦栽培技术模式,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突出矛盾;粳稻和小麦共生7~15天,为稻麦生长提供充裕的光温资源和季节条件,从而实现稻麦两季增产增收。

(二)实现小麦适期播种,确保小麦稳产

小麦冬前壮苗标准一般主茎有5~6片叶,单株3~5个壮蘖,一级分蘖2~3个,不缺位,其中有1~2个大分蘖达3叶以上;单株次生根5~6条,越冬前后幼穗分化达二棱期。因此,现在多采用积温法推算适宜播种期。一般从播种到出苗约需积温100℃,而后每生长1片叶约需积温80℃。冬前如达到6片叶,则需积温480℃,加上出苗共需积温580℃,形成冬前壮苗需积温550~600℃,小于400℃/天难以形成壮苗。从豫南小麦实际情况看,播种至越冬0℃以上积温为550~600℃,具备形成冬前壮苗所需积温,但要求小麦必须在适播期内播种。

戴其根等研究证明,稻茬小麦播期较适期播种小麦每推迟1天,种子成苗率下降0.8%~0.9%。适期播种,套种小麦生育进程与季节同步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基本保证。通过对小麦品种郑麦366连续两年的播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优质小麦品种郑麦366的产量影响显著,播期较早因冬前积温较高,形成旺长苗,造成群体过大,越冬死亡率较高,产量一般;适期播种冬前基本可以达到壮苗标准,最终产量较高;晚播由于积温少,叶面积、干物质积累较缓慢,产量最低。所以,稻茬小麦抢抓农时,保证适期播种非常重要。

豫南秋季干旱或阴雨天气较多,常造成小麦不能正常播种,或不能播种而造成撂荒,稻麦茬口衔接矛盾尤为突出。粳稻套种小麦基本不受豫南异常气候影响,较整地播种小麦播期提前10~15天,能够保证小麦在10月中下旬适期播种,可以增加积温150~225℃/天,利于培育壮苗,构建合理群体,实现小麦生育进程与季节同步,保证小麦安全越冬,从而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从技术上解决了豫南冬闲田不能有效利用的难题,还有利于粳稻种植面积的扩大。

(三)免耕覆盖,利于苗齐苗壮

套种小麦不用翻耕田块,田面比较平整,留茬的表土层未被破坏,土壤中水分不易蒸发,解决了耕翻覆土不均匀、墒情难以保障等导致出苗时间不一致及出苗不早、不齐、不匀的问题,免耕使小麦能够充分利用温光资源;稻草均匀覆盖,增温保墒有利于形成冬前壮苗,低位分蘖明显增加,次生根增多,分蘖成穗率提高,有效穗增加,从而可以增加产量。调查发现,免耕田比周边同类型机耕田撒播出苗率高7.2%,越冬期茎蘖数增加41.2%,单株分蘖增加37.3%,次生根多25.2%,苗情优势明显。

(四)选择生育期稍长的粳稻品种

可选择生育期稍长的粳稻品种,充分发挥其后期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提高产量。

粳稻套种小麦对粳稻品种没有特殊要求,可以选择生育期稍长的粳稻品种,延长水稻生长期10~15天,避免因与小麦播种争抢农时而选用生育期较短的粳稻品种,造成过早成熟,产量低,品质差,收益减少。

一般来说,生育期长的粳稻品种叶片功能期长,灌浆后期仍能保持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根系不早衰,产量潜力更大,品质更好。其原因:①粳稻适当推迟抽穗结实,利于延长灌浆期与全生育期,增加对温光资源的利用;②粳稻群体消长相对平稳,后期群体质量较优,最终成穗率高,有效穗数足;③粳稻生育中期容易形成适宜的叶面积指数,群体内通风透光较好,且抽穗期群体干物质量适中,库与源较协调;④粳稻后期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既能增加光合物质积累量,又能协调群体茎鞘物质输出与运转,以强源畅流,最终产量较高;⑤粳稻适应相对较低的气温不早衰,同时群体抗倒能力较强,保障较大库容的安全充实与支撑。

粳稻套种小麦,不仅能保证小麦在适播期内播种,利于形成冬前壮苗;同时,还可延长粳稻灌浆结实期,增加对温光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更多的营养物质向籽粒运转,最大限度地提高粳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

(五)延迟稻田后期断水时间,改善粳稻产量构成因素

关于粳稻成熟前断水的适宜时期,研究者认为,不同时期断水处理对粳稻产量和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断水时期越早,断水时间越长,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越大。幼穗分化期断水、孕穗期和灌浆期断水10天,产量大幅降低,品质变劣;而灌浆期断水20天,植株因高温和干旱胁迫,至少提前10天成熟,产量显著下降。水稻齐穗后断水期延后,能提高根系活力,可维持较高的光合效率,提高结实率和成熟度,达到高产品质优良的目的。淮北地区中粳稻在水稻齐穗后35~40天为最佳断水期,水稻产量高,品质佳。

粳稻套种小麦由于不急于腾茬,一般不会人为断水过早,多在粳稻收获前7~10天断水。这样既能保证粳稻生育后期仍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实现粳稻高产和优质,又不耽误种植小麦。

(六)防止粳稻未熟收割腾茬,减少产量损失

粳稻籽粒的充实过程实际上是淀粉等物质的合成和积累过程。粳稻生育期相对较长,温光资源利用率较高,乳熟到成熟期仍具有相对较高的绿叶面积,衰老速度较慢。此期保持较高的水分供应可增加光合物质生产积累量,增加库容,最终生物产量较高。

粳稻穗部成熟特性是中上部小穗灌浆速度快,下部小穗灌浆速度慢,从外观上看似乎已经到了成熟期,实际上此时穗子下部小穗还未完全成熟,籽粒充实度不够,千粒重较低。小麦整地播种稻农由于考虑小麦适期播种,往往会把断水期提前,在粳稻未完全成熟时就急于收获,既降低了稻米品质和商品性,又导致粳稻减产。粳稻套种小麦可以避免提早断水未熟腾茬,延长籽粒灌浆时间,充实库容总量,增加生物量,实现当季粳稻优质高产。

(七)对稻田土壤要求不严格,小麦播种质量稳定

豫南稻区以水稻土为主,其剖面结构可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耕作层表面极薄一层因与新鲜灌溉水接触呈氧化状态,耕作层以下的土层由于长期水淹缺氧而处于还原状态,铁质还原成低价铁而呈现蓝灰色或青灰色,具有油性、烘性与冷性、起浆性与僵性等诸多物理性状,导致土壤下层较为黏重。水稻土保水性强,适耕性差,有机质含量较高。种植稻茬小麦普遍存在湿度大、黏性重、垡块大等情况,不能精细整地,易烂耕烂种或失墒干旱,致使播种出苗质量差,难以实现苗早、苗齐、苗匀、苗壮。因整地播种困难,许多农户选择弃种,导致豫南每年撂荒的“白茬田”面积在20万公顷左右,这种现象的持续,造成了土地的极大浪费,对国家粮食安全、区域经济和农户家庭收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粳稻套种小麦无须整地,对土壤质地要求不高,直接在粳稻田播种,粳稻收获后再开沟覆土,不仅可以保证播种时间和质量,稳定和扩大小麦播种面积;而且水旱轮作还有利于腐殖质的分解和养分活化,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促进两季作物均能很好地生长。

(八)同时延长两季作物生育期,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

套种小麦共生期为7~10天,加上腾茬期整地种麦需3~5天,粳稻套种小麦可使稻麦生长时间延长10~15天。小麦播种提早10~15天,按秋季日平均气温16℃计算,越冬前0℃以上的有效积温可增加160~250℃,豫南冬小麦每生长1片叶需要0℃以上的有效积温80~100℃,这样冬前主茎可以达到5~6片叶,次生根3~5条,为越冬壮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麦冬前壮苗是提高成穗率的基础,足够的穗数可以使成产三要素充分协调,保证后期粒叶比高,籽粒充实度高,从而确保小麦高产稳产。

粳稻套种小麦模式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同时延长两季作物生育期,提高光温资源利用率和粮食产量,实现稻麦周年高产、优质、高效的综合目标。按照豫南稻麦周年产量13 500千克/公顷计算,粳稻套种小麦理论上可使小麦产量提高367.5~555千克/公顷。鉴于粳稻茬口种植小麦更为轻简高效,种植粳稻已成为种田大户的首要选择,一般情况下,正常年份前茬粳稻收益可以基本保证大户的本钱投入,后茬小麦收益则可保证赚到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