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籼稻-小麦耕作制度的缺陷

二、豫南籼稻-小麦耕作制度的缺陷

随着豫南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豫南“籼稻-小麦”耕作制度的缺陷渐渐显露出来。豫南籼稻适宜播种期在4月中下旬,部分地区提前到4月上旬,收获期在9月上中旬,而小麦适宜播种期在10月中下旬,腾茬期在5月底至6月上旬。水稻播种期与小麦收获期、水稻收获期与小麦播种期均相距40天左右,如图3-5。水稻-小麦轮作茬口衔接的差距导致豫南“籼稻-小麦”耕作制度存在四大缺陷。

1.光温利用不充分 水稻收获距小麦播种期相距40天左右,日照损失215小时左右,有效积温损失400℃左右。按照豫南稻麦两熟年平均日产量2.45千克计算,年理论产量损失98.6千克。

2.秧龄长,导致水稻减产 由于籼稻播种期在4月中下旬,小麦腾茬期在6月上旬,麦茬籼稻秧龄一般超过40天,有的甚至达到60天。而大量研究证明,水稻高产最适秧龄为20~25天,叶龄3叶左右。秧龄短、秧龄小有利于增加低位分蘖,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增加穗粒数。超过25天,每长5天,一般每亩减产20~25千克。按平均秧龄50天计算,理论上麦茬籼稻每亩减产超过100千克。这也是21世纪初信阳市人民政府实施压麦扩油“双百工程”的重要原因。

图3-5 籼稻-小麦轮作示意图

3.秧龄过长,使机械插秧、抛秧等轻简栽培技术难以在生产上应用 豫南机插秧春播秧龄20~25天,叶龄4.5叶左右;抛秧秧龄16~25天,叶龄3~4.5叶。由于籼稻的适播期不得晚于4月底,因此麦茬籼稻只能全部依靠人工手插秧。而人工手插秧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特别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人工手插秧已经难以为继,根本找不到足够的劳动力,常常造成移栽时间大幅度延长,导致秧龄过长而减产。

4.麦播质量下降,小麦套种技术不能应用 由于籼稻收获期在9月上中旬,而小麦适播期在10月中下旬,籼稻收获距小麦播种长达40余天,导致土壤适耕性下降,小麦套种技术也难以在生产上应用。信阳丘陵山区稻田土壤大多比较黏重,适耕期短,秋旱和秋涝都难以保证小麦播种质量,也难以实现适期播种,稻茬小麦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产量低而不稳,进而导致了农民放弃稻田小麦生产。而小麦套种又因为不到季节难以实施。小麦播种难、产量低而不稳是豫南冬闲田大量存在的原因。

豫南籼稻-小麦耕作制度的缺陷实质是由水稻播种期与小麦成熟期、水稻成熟期与小麦播种期之间的时差过大引起的。其修复途径是缩短水稻播种期与小麦成熟期、水稻成熟期与小麦播种期之间的时间差,使前后茬作物的腾茬播种紧密衔接,水稻、小麦生长发育周期实现无缝衔接。但这种设想在籼稻-小麦轮作制中,由于籼稻、小麦正常生长发育要求和豫南特殊的气候条件,实现无缝衔接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必须改变现有作物主体和播种期安排,缩小前后茬作物腾茬播种衔接的时间差距,才能修复籼稻-小麦轮作存在的制度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