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的研发与应用

三、双季稻的研发与应用

豫南双季稻研发始于1956年,当时的信阳专区农业试验站所开始进行双季早晚稻不同类型品种搭配试验,筛选推广了早籼稻品种搭配中迟熟中粳稻品种的双季稻栽培模式,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把我国双季稻区由长江流域向北推移到淮河流域。1976年,信阳全区双季稻面积达到4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光山、商城和新县等县。双季稻年平均单产达到9 000千克/公顷,比单季稻增产3 000千克/公顷左右,为解决新县、商城县等人多田少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来看,豫南日平均气温、大于10℃以上活动积温、无霜期、日温高于20℃天数等重要气候指标对于双季稻高产稳产的要求偏紧,不仅导致品种有效生长期缩短,产量潜力下降,而且季节矛盾也十分突出,劳动强度大,成为双季稻难以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20世纪70年代中期,信阳大力推广矮秆高产品种,同时小麦单产也有了显著提高,稻麦轮作无论是在产量还是在协调季节矛盾方面都显示了突出的优势,至此稻麦两熟逐渐成为豫南稻区的基本耕作制度。至20世纪70年代末,豫南双季稻逐步被稻麦两熟代替,生产面积不足667公顷,进入80年代,豫南双季稻已难觅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