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豫南水稻生产基本情况
河南水稻生产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河南在5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生产水稻。20世纪80年代在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距今7 800~9 000年的稻壳印痕及炭化稻米。这一时期的稻谷兼有野生稻、籼稻、粳稻的特征,是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原始栽培稻,并正向偏粳方向发展。因此有学者认为,贾湖遗址淮河上游地区是粳稻的起源地之一,至少是与长江流域并列发展的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
在豫南及其邻近区域还相继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稻谷遗存,如舞阳张王庄新石器时代的稻田遗址,淅川县下王岗、下集村仰韶文化时期的稻粒、稻壳、稻秆遗痕,社旗县谭庄、内乡县小河仰韶文化时期的稻谷遗存,邓州八里岗的水稻植硅石,淅川沟湾新石器时代遗址浮选出仰韶文化时期的炭化稻谷,汝州李楼村龙山文化遗址的炭化稻米,汝州花石乡阎寨村龙山文化遗址的炭化稻粒和稻壳,驻马店杨庄龙山文化遗址的水稻植硅石,新密新砦龙山文化晚期的炭化稻粒,以及光山、潢川等地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上述遗址中发现的稻谷遗存都有粳稻类型,时间跨度在3 750~5 000年。
从周代开始,以淮河为界,淮北是稻麦种植区,淮南则是纯稻区。自西周、先秦至明清,稻作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楚相孙叔敖是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位水利专家。在当楚国令尹前,孙叔敖在故乡期思率众修筑了期思陂水利工程,其主持兴建的芍陂也是淮河流域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
汉武帝大兴水利,豫南境内陂塘林立,众多陂池中最著名的是鸿隙陂,由于此陂的灌溉,汝南“郡以为饶”。两汉以后,本区稻作久盛不衰,居农作物首位。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在光山县西南8里的雨施陂,光州刺史裴大觉积水以溉田百余顷。唐开元年间,蔡州新息县县令薛务疏导玉梁渠,“利田三千余顷”。唐宪宗元和年间,光州乐安县“百姓堰谷水为六陂,以溉稻田”。
明清时期,豫南各地农作物仍以水稻为主,正常年景下,所产之稻可满足粮食供应。除水田种稻外,水利条件较差的地方则栽种旱稻,产量高于旱田作物。从全区整体上看,稻作居首,但各县区不尽相同,淮河以北的息县、新蔡、淮阳、汝南、西平等县以麦作为主,稻作居次,淮南各县则以种稻为主。
清朝末期,水稻种植技术得到一定重视,1906年,清朝政府在信阳首次设立了农事试验场,是现在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的前身。
至清末时期,豫南水稻品种类型已经达到20多种。这些品种大多都是5月种,8月熟,最短的72天即可收获。如光山县有红稻、白稻、黑稻、麻禾山稻、黄瓜稻、西瓜稻、驼犁回、望水白、直头禾山、红毛晚、羊须糯、柳条糯、红谷糯、飞上仓、土黄糯、满缸浮等;正阳县有湖南早、仓百石、齐黄躁、晚秋笨、青秆占、叶儿藏、红米稻、麻米稻、卡鸡糯、猴儿背、胭脂红、青秆糯、香米糯等。
息县香稻丸享誉中原大地,为息县地方特色品种,粳型,浓香,现在仍有小面积种植。
汉代以后,豫南水稻主要采用人工移栽,单产稳定,比较效益好,因此豫南有“三种不与一栽”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