佯问,必须佯答

佯问,必须佯答

1935年,我国学者陆侃如在巴黎大学参加博士论文答辩会,他的论文题目是《中国乐府诗论》,文中涉及那首著名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答辩时,主考人向他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孔雀东南飞,何不言西北?”陆侃如灵机一动,应声而答:“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在这里,主考人的提问是一种“佯问”,陆侃如的回答则是一种“佯答”。

所谓“佯问”,就是假装提问;所谓“佯答”,也就是假装回答“佯问”所提的问题多是没有道理的,或者是别有用意的,因而也多是没有正常答案的;“佯答”当然也不是真正的答案,而是一种似答非答的“歪答”。

面对“佯问”,必须“佯答”。因为佯问主要是要表现一种幽默的情趣或是弦外之音,有类似开玩笑的性质。但因为是问,又不能不作答;然而又因为是“佯问”,也就不能正常作答。之所以不能正常作答,有些是原来就没有正常答案,欲正常作答而不得;有些是真要正常作答的话,也就丧失了幽默的情趣,改变了佯问开玩笑的性质。比如上面的例子中,“孔雀东南飞”本是起兴,“东南”并非实指,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主考人提出“孔雀东南飞,何不言西北”这一问题,决不是要求答辩者按普通常识作答,所以,这是个没有正常答案的佯问。如果不答,或答以“此是起兴,并非实指”,就会大煞风景,机趣全无。而陆侃如先生心有灵犀,立即领会到主考人提问的意图,从《古诗十九首》中拈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两句作答,虽与“孔雀东南飞”风马牛不相及,纯属“拉郎配”,但从表面看,却合情合理,对得天衣无缝。其机敏灵巧,令人叫绝!

要想“佯问”“佯答”相映成趣,十分不易,它需要双方的高度配合默契。特别是答话的一方,必须在转瞬之间能真正领会对方发问的意图,并且作出在表面上合乎逻辑的回答。换句话说,就是要以机智对机智,巧妙对巧妙。这就需要佯答一方具备机敏的思维、幽默的气质和高超的口才。否则,就谈不上“佯答”。

“佯答”的方式、技巧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