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毒攻毒,以谬制谬

以毒攻毒,以谬制谬

论辩中,有时明知一种论调有错误,可一时又找不出合适的理由来反驳;有时虽然能够轻而易举地指明某种论点的悖谬所在,但其驳谬之辞反不及谬语“出色”,显得干瘪乏力,令人遗憾。归谬反驳能帮助人们消除此种遗憾。

归谬反驳的思维过程是:如果某种观点成立,那么某一推论也成立;而这一推论是明显荒谬的,故借以推论的观点也不能成立。这里所依据的足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尽管任何一个归谬过程都离不开这一推理形式,但其在语言表达方面却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表达一个归谬过程的语言形式,从句式上大体可以分为陈述和诘问两类。陈述式中的归谬过程,通常是以一个复句表达的;诘问式中的归谬过程往往通过特定语境中的某一问句来表达。为加强驳辩力度,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人们在归谬的同时,时常兼用一些辞格或类似于辞格的手段,根据不同的修辞特点,我们将归谬反驳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兼喻式 在思维过程中,借助典型的事物形象揭示某事理,继而进行归谬,驳斥对方违背这一事理的言行。我们称此种反驳方式为兼喻式归谬反驳。清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着这么一段故事:某人梦中到了阴府,看见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喝一杯水,无愧于鬼神。阎王笑了笑说:“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设一木偶,连水也不喝,岂不有胜于你?”又有这么两则外国谚语:“如果有胡子就算学识渊博,那么老山羊也可以上讲台”;“如果叫喊能帮人建成一座房子,那么驴子也能修一条街。”这类归谬反驳单从逻辑角度分析,似乎是偷换了概念。因为人与木偶,老山羊的胡子与人的胡子,口头主义者的空喊与驴子的叫喊毕竟不是一回事。有人说人们在这里是故意偷换概念来揶揄谬误的,恐怕也不尽然,更切近点说,这类反驳是在比喻的基础上展开的。在上述反驳中,驳论者是在归谬的同时兼用了精当的比喻:不贪钱,不办事,如同木偶一样的官绝不是好官,胡子不能代表学识,叫喊不能代替行动,正如老山羊的胡子和驴子叫喊一样。显然,上述反驳中包含有这些“潜台词”。兼喻式归谬反驳不但具有逻辑的力量,而且具有语言的感染力。

博引式 从对方观点中延伸出一系列的荒谬结果,构成一个由并列复句充当后件的假言前提,进而反驳对方的观点,我们称这种归谬反驳方式为“博引式”。苏轼笔记文《志林·记与欧公语》中记载着苏轼与欧阳修的一段对话,大意是:欧阳修对苏轼说,有个人因乘船遇大风受惊吓而得了病,去找医生,医生便取来浸透了舵工手心汗渍的陈年舵把,刮下木屑,加以丹砂、优神为他治病,此人喝下去就好了。《本草·别药性论》上也说,止汗可以用麻黄根节,旧竹扇子刮末入药。中医以意用药都类似这种做法,乍看像是儿戏,有时却灵验。苏轼听后反驳说:“照这样说来,用笔墨烧成灰让读书人喝下去,不是可以治疗昏惰病了吗?推而广之,那么喝一口伯夷的洗手水,可以治疗贪心病了;吃一口比干的残羹,可以治疗拍马屁的毛病;舐一舐刘邦勇将樊哙的盾牌,可以治疗胆怯病;闻一闻古代美女西施的耳环,可以除掉严重的皮肤病。”欧阳修听了哈哈大笑。这种反驳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一气呵成,在语辞表达上类似于比喻中的博喻,不但语势强大,而且极具揄讽意味。

拟仿式 借助于辞格中的拟仿,构造一个与对方观点形式和错误实质完全相同的论断,并以此反驳、钳制对方。具有这一特点的归谬反驳方式即为“拟仿式”。清人《笑笑录》中有一则名为《告荒》的笑话:一老农到县里去报告灾情,县官问他麦子收了几成,老农回答说三成。县官又问棉花收了几成,老农说两成。“那么稻谷收了多少?”县官又问。老农说:“稻谷也只收了两成。”县官听罢大怒说:“有七成年景,你竟敢来谎报灾荒。”老农说:“我活了150来岁,从没见过如此奇荒。”县官问老农何来这么大年岁?老农说:“本人今年70多岁,大儿子40多岁,二儿子30多岁,合起来算不是150多岁吗?”听堂人闻言大笑。湖北某地流传过这么一则笑话,两家素爱开玩笑,一次一亲家办喜事请另一亲家,请柬上写:“三间茅屋待客,来是好吃,不来是见怪。”客亲家看完请柬,照常赴宴,并送去一份薄礼,礼单上云:“两个小钱贺喜,收是爱财,不收是嫌少。”这里,主客两亲家的玩笑都表现为一个两难推论,其形式和错误实质完全相同,但客亲家的两难论构成了对主亲家的有力驳击。“将谬就谬”、“以毒攻毒”的“反二难推理”都属于这种反驳形式。拟仿式归谬是归谬反驳中运用得最广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的反驳中,作为归谬前提,表现在语言上,不但可以是包含两个简单“假言肢”的假言判断,而且可以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推论,甚至是两则异曲同工的小故事。这种反驳方式不但具有内在的逻辑力量,而且具有一定的幽默情趣与讽刺意味,是一种绝妙的反驳方法。

上述归谬反驳在语气上具有陈述的特点,下面介绍两种以诘问句式表达的归谬反驳。

套谬式 这种反驳方式的明显特点是:驳论者得凭借某种机智,先设疑问,将对方借以行事却有讳莫如深的某种谬论先套出来,然后“以眼还眼”反戈一击。某商店卖电火锅,货架上只摆着一只。一顾客对懒洋洋的营业员说:“同志,请拿几只出来看看!”营业员:“就这一只。”顾客遗憾地说:“我还想买十几只呢,怎么没货?”营业员见是个大碴儿,忙从柜台底下搬出一箱来,顾客从中挑好一只说:“我就要这只。”营业员说:“你不是说要十几只吗?”顾客说:“你不是说就一只吗?”很明显,驳论者的思维过程是:如果你说的有理,那么我也同样有理,既然我无理,那么你也同样无理。由于这种反驳方法先以谬套谬,然后以理还理,被驳者一旦入彀,便无力回天。

举反式 针对对方的轻率概括,武断结论,从生活常识中寻求反例予以驳击。我们称这种反驳方式为“举反式”归谬反驳。明代政治家张居正乃湖北荆州人,一次,张氏爷孙俩在荆州城中的竹林漫步,五岁的小居正突然发问:“爷爷,知了为什么会叫?”爷爷信口答道:“因为它有壳。”“乌龟也有壳,为啥不会叫呢?”“因为乌龟是在水里的。”“青蛙不也在水里吗,它咋会叫?”“因为青蛙有口嘛!”“爸爸钓鱼的鱼篓也有口,为啥不会叫?”“那是竹子做的,怎么会叫?!”“你那根笛子也是竹子做的嘛,为啥一吹就叫?”爷爷:“……”这类反驳由一组连环式的反问构成。从第二问开始,其后的每一问都包含着一个归谬过程。如前所述:如果有壳的都会叫,那么乌龟也会叫,人所共知,乌龟会叫是荒谬的,所以并非有壳的都会叫。这显然是地道的“归谬法”。

上述种种,侧重介绍的是归漻反驳的一些语言表达方式。“归谬法”表现在语言上的灵活性由此可见一斑。任何一种思想都是思维和语言的凝结物。“归谬法”是一种有效的逻辑思维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生动的语言方法。“归谬法”的灵活运用不但不会削弱其逻辑力量,反而能增强其语言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