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店里

在商店里

当顾客征询营业员购买衣料所需的数量时,顾客说:“我要用这种料子做一套西服,请问,需要多少?”营业员回答:“两米五左右。”此时,营业员观察得出的关于顾客年龄、身高、体型的特征是模糊的(中年,身高1.7米左右,较胖),经过大脑对这些模糊的情况的处理,得出的关于所需料子的数量,当然也只能是模糊的。顾客根据收到的模糊信息,自己再决定买2.45米,或者2.50米,或者宁余不缺干脆买2.60米。假如在这种场合,要求营业员说出精确的数量,恐怕反而不精确了。

再如,当顾客试穿衣服时,常常征询营业员的评判意见:“怎么样?这件连衣裙我穿合身吗?”营业员回答:“很合身。”当顾客试穿一套衣服问:“您看,我穿上这套衣服漂亮吗?”营业员回答:“太漂亮了。”如果商店暂没有顾客要买的商品,并且知道近日到货的情况下,顾客问“凤凰自行车把套什么时候有货?”营业员回答:“您过10来天再来看看吧。”这些回答中的“合身”、“漂亮”、“过10来天”都是模糊语言。其实,什么样才算“合身”,什么样才算“漂亮”,“过10来天”包括10天以内至20天,都没有一个以数量化形式给出的标准,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界限,营业员只能用模糊言语传递出这样模糊的评判,顾客也满足于接受这样的评判,然后决定是否购买。在这样语境中模糊属于高层次的表达,其奥妙在于适度,过之与不及都算不上恰当的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