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式——一个现身说法的实例

思维模式——一个现身说法的实例

前不久,笔者所在的学院某系举办演讲赛,邀我出席。出门前,笔者分析了一番让自己讲话的可能性,预备了几个有关事例。进会场后,又与周围学生闲聊了解情况。开赛前,组织者“恳请”我接在主持人开场白之后“讲几句”。于是,在主持人致辞的当口,笔者敲定事先准备的一个事例,想好结尾,做了一通“即兴演讲”。

“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演讲赛。开会前我问几个同学:‘你参加过演讲没有?’他们直摇头,说:‘没那个胆量,怕当众出丑。’这令我想起我主持卡耐基演讲训练班时,有位女同学抽的一个即兴演讲题《与我同行》。她是这么说的:

那天晚上我到音巷,已是八点差两分了。按正常情况八点钟有最后一班59路车,看看有几个人在等候,我觉得运气还不坏。时间一秒秒过去,都八点二十了,还是没有车。天色渐渐暗下来,这可怎么办?返回家?家在汉口,得坐两小时车,加上五分钟没有灯的黑巷子路;去学院?从音巷走进去有五公里,起码一个钟头,路两边有水有树有坟场,阴阴森森,我一个单身女孩子……想都不敢往下想。能不能找个伴呢?我左右看看:一个是男孩,另一个也是男孩。斗争了好一阵,我朝离我最近的一个男孩走去。我问:‘同学,你是等车去民族学院的吧?’‘对!’我冲口而出:‘没车了,我们一起走过去吧!’他有点惊异,上下打量我几眼,点点头。这样,他在前我落后,不哼不哈走了一段路。总这么沉默不太好,为了给自己壮胆,我就没话找话:‘同学,你是民族学院的?’‘纺织学院’。我说:‘我在政法学院,你们纺院的学生穿衣服肯定很有特色’。他笑了:‘你们政院的女生口才一定都好。’这么相互恭维着,我们的话越说越多,40分钟后到了纺院门前的丁字路口。天已经全黑下来,我正想与他告别,这个男生先开了口:‘前面还有一段黑路,我想去政院找一个老乡借书,正好顺路。’当我走进政院大门,那个男生却并没有跟进来。我回过头,他早走出十几步了,我冲他喊:‘喂,你不去找老乡了?’他郎郎一笑:‘改明天吧!’吹着口哨走远了。

这位女生的结论是:当你陷入困境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请向周围的人伸出求助之手,说一声:‘与我同行’,你定能化险为夷。

同学们,在困难面前退缩是没有出路的。战胜胆怯的最好办法,就是像今天报名参赛的同学那样,走上这个讲台,向‘勇敢’说一声‘与我同行’,你也能像那位女同学一样走向成功。”

有人会说这并不是真正的即兴演讲。不错!仔细分析一下,当别人在你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请你发言时,多半是觉得你在该领域中属于行家里手,对此问题能提出权威性的意见。

因此,为了有效应付临时被邀即兴演讲的“窘境”,在你能支配的短短时间内确定发言的内容,最佳办法莫过于在思想上对以下情况事先有所准备,其思维模式是:

1.出席会议前要想好:假如让我讲话,我该讲些什么;

2.针对预测的内容,准备几个相关事例;

3.在开会中细听他人的发言,并把自己的观点浓缩成简短的风句话作为结论。

这样,其表述模式就简单得多了:

①寒暄几句,向主持人致意(稳定自身情绪);

②扯几句与会议关系最密切的话题(听众本身或场合本身或别人的发言);

(亦可省去以上步骤,直接从第三步开始)

③举一个亲历的事例(占用大部分演讲时间);

④适合此时此地的结论(上台前思考的重点)。

上述即兴演讲的思维模式很简单,大学生们一看就懂。可事情往往是“知易行难”,不提供一定的途径,也很难真正领会并付诸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