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桑骂槐,论辩中的虚实战术
“指桑骂槐”是一个成语,它比喻明指此而暗骂彼。“指桑骂槐”又属于古典兵法《三十六计》中第二十六计,是指用“杀鸡儆猴,敲山震虎”的方法来统领部下和树立威信的一种谋略手段。作为论辩技法的“指桑骂槐”,指的是明指此而暗骂彼,表面上是指责这个人这件事,而实际上指责和咒骂另一件事和另一个人。在日常生活的论辩中,这是一种很有使用价值的论辩策略。
例如,在一个初冬的上午,某地农贸市场上一个卖菜的农村妇女高声叫卖着。一个女青年抓起一把菠菜,东拉西扯。卖菜的妇女说了一句,这位女郎勃然大怒,把手中的菜猛地朝地下一摔:“几个烂菜,喊啥哩!”卖菜妇女一看这架势,忙说不卖了。不料女青年怒气冲天:“我偏要买!”说罢抓起一把,东掐头西去尾,口里骂骂咧咧的。旁边卖菜的赶忙跑过来劝说,女青年一见来了人,立刻摆出一副讨公道的架势:“哼,几个臭菜,你为啥不卖给我?”卖菜的妇女辩解道:“买者愿买,卖者愿卖,我不卖给你还不成?”这时,围了一大堆人,女青年好像是“人来疯”,上前就要和她争个你高我低,争吵中踩得满脚底下都是菜。卖菜妇女急了:“你踩我的菜干啥?”“哼,你不是挣钱吗?我有的是钱!”人群中有些青年瞎起哄,阴阳怪气地说:“嗬,不掏钱看一场好戏。”女青年听了,犹如火上浇油,指着妇女的鼻子喊:“哎,叫大家评评理!”一老汉上前劝架,被她骂了个狗血喷头。
突然,人群中站出来一位小伙子,高喊了一声:“买菜的有理。”人群中窃窃私语:“一定和这女青年是一伙的,看来卖菜的要吃亏。”小伙子面对着卖菜的妇女和人群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为啥不卖给她呢?做生意就讲个和气,你和人家姑娘吵啥?”说到这里,他回头瞧了瞧那女青年——一脸神气!再看看大伙——满脸怒气。又说:“这么冷的天,人家上街买菜不怕冷吗?唉,话又说回来,不就是几毛钱的事,划得着吵吗?”听到这儿,那女青年脸上“多云转晴”了。
“唉,再说你怎么能指着人家的鼻子说话?”卖菜的妇女嘴动了一下,可什么也没说出来。女青年露出一丝茫然。人群中的嘈杂声大了,有人说:“这狗东西,明明是女娃指着人家卖菜的鼻子,怎么猪八戒倒打一耙。”小伙子显然听见了,但他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又接着说:“大嫂,你和别人吵架,咋能把人家劝架的老汉也骂回去?”女青年听了这话,更迷茫了,用不解的眼神望着眼前这位“好心人”。“大嫂”,小伙子扭过头来,“你卖菜不就是图个钱嘛,踩烂些菜算啥?人家有的是钱,你就得把菜卖给人家。几根菜你心疼啥,不就是从十里八里一大早背来的嘛。下一回啊,你背一筐菜就不要卖,摆到这里让人家踩几脚算了,你怕人家赔不起?”顿时,大伙“轰”的一声都笑了。
小伙子望着女青年,彬彬有礼地说:“小姐,你说你有钱,这大伙都信。这么多钱放在身边,多不安全,我在银行工作,你能不能把你的钱存到我们行,我们的任务正好差几百万,咋样?要不要帮忙?”女青年听了,红着脸,支支吾吾地直摇头,“不、不、不……”
在一阵哄笑声中,女青年拨开人群,一溜烟似地跑了……
这位小伙子就采用了“指桑骂槐”的论辩技法,对蛮横无理的女青年进行了批评指责。他以指责卖菜妇女的姿态出现,然而句句都是指责蛮横的女青年,含蓄幽默,言此意彼,比直接指责更为尖锐有力,为卖菜的农妇主持了公道。
让我们再看外国的一则小幽默故事。
有一个名叫汤姆的人,总想愚弄别人。有一天早上,杰克逊大爷骑着毛驴路过汤姆家门口,汤姆正在吃面包,他的傻劲又上来了,大声喊道:“喂,吃块面包吧!”
杰克逊连忙从驴背上跳下来,说:“谢谢你的好意。我已经吃过早饭了。”
汤姆故作正经地说:“我没问你呀,我问的是毛驴。”说完,得意地笑了起来。
大爷以礼相待,却反遭一顿侮辱,他非常气愤,决心要好好地教训对方一番。
杰克逊大爷猛然转过身子,照准毛驴脸上“啪,啪”就是两巴掌,骂道:“出门时我问你城里有没有朋友,你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没有朋友为什么人家会请你吃面包呢?”
“叭,叭!”对准毛驴屁股,又是两鞭子,“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胡说!”说完,翻身上驴,扬长而去。
汤姆骂杰克逊大爷,是借驴来骂的,实质上是骂大爷为驴,可谓恶毒之极。杰克逊大爷回敬汤姆,也是指桑骂槐,如法炮制,骂的是驴,打的是驴屁股,但汤姆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从以上两例可见,在论辩中运用“指桑骂槐”技法要注意以下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