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中的置梯法
在论辩实战中,我们不时发现,有这么一种制胜技法深受“辩手”们青睐。即不是直接地、正面地与对方打攻坚战,而是巧谋曲径,顺向抛出一些对方感兴趣或不得不怀疑、反对的话题,巧妙地让对方攀上这个“梯子”或不得不攀这个“梯子”。只要对方一上了“梯子”,并且在我方的诱引、暗攻和明攻的处境之下,没有退路、下不了“梯”时,就注定完矣。这就是“置梯”法。
根据笔者的理解,“置梯”论辩技法有这么几种情形。
定位式置梯 这种情形,常常是在定准“位”后,先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找出一个似乎可以于对方有利的“梯子”,在“着想”中忽地打出“杜月娥”式的柔弹子,使对方难为情,不得不立于所示的“定位”点,这种形式比较常见。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曾租用一家大礼堂讲课。有一次,经理突然告诉他,说租金要提高三倍。卡耐基当时就与经理执理“论辩”,可是经理却撕毁合同,说如果不这么支付,就把他撵走。第二天,卡耐基又前去与经理交涉。他说:“经理先生昨晚上的做法,的确使我有些震惊,不过我细细想了一下,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因为你是旅馆的经理,你的职责是尽可能使旅馆赢利。”紧接着,卡耐基替他算了一笔帐,“将大礼堂用于办舞会、晚会,当然会获大利。但你撵了我,也等于撵走了成千上万有文化的中层管理人员,而他们光顾旅社,是你花几千万元也买不到的活广告。那么,哪样更有利呢?”这一辩,经理心服口服了。
定位“你的职责是尽可能使旅馆赢利”,这是对方的“要害点”。卡耐基抓住这一“要害点”,并在这一“要害点”上“置梯”——将礼堂用于办舞会、晚会,会获大利,对方当然上了“梯子”。忽的,亮出“撵走了我,也等于撵走了成千上万的中层管理人员,——这可是几千万元也买不到的活广告!这才是大利所在,触及对方“要害点”,对方不得不立于此“定位点”考虑。
“寻同”式置梯 这种情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努力寻求、找到对方的“赞同点”,以这个“赞同点”来辩服对方所不信、不服的“说法”。这个“赞同点”不是现成的,不是在事实或对方的辩词里明摆着的,要靠寻、找。
李燕杰先生在一次演讲后,一位青年特地登门出难题。青年人说:“李老师,我最烦政治说教,当然不信马列那一套。”李老师没有直接反驳他,——
“那你希望什么?”
“我别无所求,只希望人与人友好相处,不要互相乱整。远一点说就是世界大同。”
“那好。你说古今中外希望世界大同的有哪些著名人物?”
“……”
于是,李燕杰先生从孔夫子谈到孙中山,从耶稣谈到释迦牟尼,最后谈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谈到马克思一生的“两大重要发现”,用生动的故事说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给人类找到了实现世界大同的道路,说得青年连连点头。
一般来说,任何人提出任何意见、要求、观点,都是出于一定的目的。目的是受动机支配的,产生动机的背后又有动因——需要。在深刻分析了这种“需要”时,也就找到了一个解决分歧地基本点。这则辩例里,本燕杰先生在交谈中探找了一个“赞同点”:希望世界大同。
“转面”式置梯 即发现论敌的意图后,因势顺从,置其一“梯”,引诱他孤军深入,一直引向荒谬的极端,然后再“转面”集中火力,进行猛攻。这“置”,有明、暗两种,前者多有介绍,此只言后者。”
这是一个为人熟悉的例子,其“转面置”比较典型。
甲:如果现代医学能够准确地测定胎儿的性别,我的爱人要是怀了一个女胎,哪怕是头胎,我也要叫她去做人工流产。
乙:为什么?
甲: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女孩子长大了终归是别人家的,我没有儿子,靠谁传宗接代呢?
乙:我家倒有个大胖儿子,现在才3岁,等到过了10岁,我就送他到五台山上去出家当和尚。
甲:你这是疯了?
乙:我的精神很正常,因为他不能传宗接代!
甲:这孩子有什么毛病吗?
乙:我不是说了吗,大胖儿子可以参加健康比赛。
甲:那怎么不能传宗接代呢?
乙:将来长大了找不到对象。
甲:好好的男孩子,哪能找不到对象?
乙:到时候咱们社会上只有男人,没有女人。
甲:真新鲜,哪有这种怪事?一个社会怎么会没有女的呢?
乙:因为女的不能传宗接代。
甲:越说越不像话,你,我,还有社会所有的人,谁不是妈妈生的呢?妈妈不是女的吗?
乙:那时候根本没有妈妈!
甲:没有妈妈?
乙:对,当妈妈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早叫妈妈的爸爸给流了!
甲:啊?——哦——
乙没有直接批评、驳斥甲的思想观念是如何封建如何错误,而是暗置一梯“我家有个大胖儿子……”听似不可思议。在乙的一系列惊问中,继续谋略,一步一步地诱引对方上梯,等诱到“没有妈妈”时,突然转面,直指甲方之谬——“爸爸给‘流’了!”此驳声东击西,让人不知所以,真真登上“梯子”,那梯子——“转”甲便栽了!
类比式置梯 又可称之为移动式置梯。这种情形往往都是通过一些“彼”与“此”的类比,由“彼”理移动到“此”理上来。有时,也有先置梯,诱对方上了梯时,突又拆梯的情况。
有一年,奢侈腐化、不惜民力的晋国国君晋灵公,下令兴建一个九层的高台。这项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这无疑会给老百姓造成沉重的负担,使国力衰弱。因此,大臣和老百姓都反对建九层高台,但都不敢说。有个叫孙息的大臣求见晋灵公:
“我能把九个棋子摞在一起,上面还能放上九个鸡蛋。”
晋灵公听到这事十分新鲜,不相信孙息会有这么高的技艺,但是又急于一饱眼福:
“我缺少学问知识,还从来没有听过和见过这种事,今天就请你给我摆摆看!”
孙息小心翼翼地把九个棋子摞起来,然后又小心地将鸡蛋置于棋子上。只见他放上一个鸡蛋,又放第二个,第三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时,满屋里的气氛十分紧张、沉寂,只能听到鸡蛋碰棋子的声音。围观的大臣们屏住呼吸,生怕鸡蛋落下来,孙息也紧张得直冒汗。晋灵公实在耐不住了,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危险!危险!”灵公刚说完“危险”,孙息却从容不迫地说:
“我倒感到这算不了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啊!”晋灵公惊诧不已:“有什么比这更危险的呢?”
孙息慢条斯理地说:
“建九层高台就比这危险!三年都不一定建得成功。这三年中,要征用全国的壮丁服劳役,男不得耕女不得织,国库空虚,户口减少,逼得人民活不下去,就会逃工、谋反。邻国就会乘机兴兵犯境。如国家灭亡了,大王您自己也就完了。这能说不比摞棋子鸡蛋更危险吗?”
灵公听到这十分合理又十分可怕的警告,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搞九层高台,是我的过错。”
这种类比置梯的说谏技巧,在古代尤其是春秋旧中国时代,颇为常见。以事物类比,暗射人的言行之谬误,显得委婉、迂回,让对方易于接受,或者易于置之败地。孙息此举,用“摞棋子鸡蛋危险至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搞九层高台亦如此危险,使灵公站在这个类比的“梯子”上,清楚地看到建九层高台的险害之处,收回了计划、命令。
钳制式置梯 也即置出两“梯”,让论敌选择。虽然也是“置梯”,却令人左右为难,登此“梯”于己不利,攀彼“梯”亦于己不利,但又不能不上其中一“梯”,故境况进退维谷。
前苏联霸权主义者曾说:“中国反对缓和世界局势。”为此,周总理反驳道:
“你那么想缓和世界局势,为什么不做一两件事情,比如从捷克斯洛伐克或者蒙古撤退军队,归还日本北方四岛,来证明你的诚意呢?”
“中国反对缓和世界局势,按照你们的逻辑,难道要中国把长城以北统统让给你们,才算表示我们赞成缓和世界局势,愿意改善中苏关系吗?或者按照你们的逻辑,是不是中国也要和你们伙同,去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侵占蒙古、侵占日本北方四岛……才算表示我们赞成缓和世界局势、愿意改善中苏关系呢?”
周恩来以两“梯”相置。一者,如果前苏联霸权主义者真想缓和世界局势,那就应“付诸行动”。然而,苏联没有也不肯付诸撤军行动,足见不是真想缓和世界局势。因为局势紧张,就是由于有侵占别国领土的行为所至。中国没有侵占,前苏联反倒侵占不少,——真正反对“缓和”的,是前苏联,不是中国。二者,中国真要是反对“缓和”,按照前苏联的逻辑,是不是将长城之外所有领土统统让他们霸占,满足其“缓和”的欲望呢?!是不是也要像他们、与他们伙同去“侵占”,才算缓和呢?!二“梯”相搭,其钳力可谓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