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独辟蹊径创新法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世界上第一个用花来比喻美女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再用鲜花比喻美女的人是庸才,第三个还用鲜花比喻美女的人是蠢才。”这里,他虽然批评的是文学创作上的模仿、因袭、雷同现象,我们借论于演讲,也是一理的。笔者常趁做评委的机会,接触过为数不少的演讲。我发现,相当多的演讲者喜欢“重蹈旧辙”。当然我们并不是绝对反对“老调”,但也应该“新弹”啦。如果总是讲别人多次讲过的道理,一味说别人多次说过的事例,毫无独特之处地“走老路”,那有啥意思呢?
要治疗这种“陈旧病”,独辟蹊径是为上策之法。所谓“独辟蹊径”,也就是不跟着前人的屁股转,当别人的义务“传声筒”,而是要开拓出独特的主题,择决独特的材料,表现出独特的形式,处处闪烁着独立思维的火花。
一是在主题上独开一道 即是不讲司空见惯的题目。在并未限定主题的情况下,有许多演讲者总喜欢“随大流”,作茧自缚,把自己局限在“爱国主义”、“理解万岁”这些听众耳熟能详的主题之中。诚然,这也不是“不可讲”,而是这些东西,听众听得多,难讲好,不如选择那些别人没有听过或很少有人讲过的讲题,容易把握一些。这是一种实在的谋略,并非“消极”。
而对于题旨已命的演讲,就得好好思量思量了。据我所知,近几年几乎每年都有不少单位举行“社会主义在我心中”、“祖国在我心中”、“学习雷锋精神”、“赞颂教师”之类的“老实”演讲(当然,真理还是不会因常谈而失去光辉)。遗憾的是,名次虽然存在,真正视角独特新颖的,难得找出几篇来。
举篇颇有“独到”之处的演讲,比如《自豪、自慰吧,师范生!》——
“现在人们都非常注重价值,那么我们师范生的价值该是什么呢?这个答案是明确的:从执教的第一天直到离开讲坛,将有多少学生被我们送往建设第一线,我们的学生又会将多少人才输送到社会?这个价值与同龄人的价值数相比,我相信是会取得最大值的!(掌声)作为教师,我们的生命将在一批又一批学生身上延续,我们的青春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年身上闪光!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的价值无穷大!(热烈掌声)”
对于“教师”,大多是些“蜜蜂”、“红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类似的话题。可演讲者尹平同志却避开这些不谈,而是从“连锁反应”和“分身法”的角度来认识“师”的价值,就显得新颖独到了。
二是在材料上独用一例 即是不选用前人讲过的事例,而是去讲那些新鲜、更有力度的材料。有许多谈教师清贫的演讲,但是不少演讲不是说“家居八平米”,就是“每月65块”;不是“挪用教育经费大吃大喝”,便是“体弱多病无人管”……事实属实,却令人大倒胃口。而有一位演讲者却开了个“生面”,引用了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又没有人用过的事例:
“有一天,我要到自由市场去买东西,刚要去,一位同事说:‘你快把校徽戴上’,我莫名其妙地问:‘戴它干什么?’他说:‘戴上校徽,小偷都不偷你。’”
这位演讲者话语刚落,全场掌声雷动,喝彩声四起。他别出心裁,另用“新”例,更生动、更传神地形象化了“臭老九”,更准确、更有力地说明了教师的贫困。
三是在表达上独呈一式 就是在表现形式和表达方法上不模仿先人,而是独成一格,有自己的个性。比如,演讲中对事例与论述一般都是一事一阐述,有机糅合。可有篇中学生的演讲《那天,如果我在现场》却全然不同:
“1987年8月12日,成都,14岁女中学生张歆黔在众目睽睽之下溺水丧生……”
“1988年3月2日,哈尔滨,空军一级飞行员李鹏礼与歹徒搏斗负伤,百名围观群众无一挺身相助,接连几辆汽车见而不停,终因抢救不及身亡……”
“多么触目惊心的事实!朋友,即使我不再一一列举,你们也会得出结论:我们的公民竟麻木到这种地步,怎能不令人心寒?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描绘的那一幕,在日本人的纪录片里,中国人围观自己同胞被杀头而无动于衷。前者与后者相隔近一个世纪,然而情形却如此相似……”
演讲者先列举一串材料,不作一字情感的抒发,不作一字理性的评论。而后,才展开了激烈的议述。这种先“例”后“论”的形式,尚属少见,显得新颖、别致,为更好地抒发感情起到了“蓄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