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情趣美的五条途径
优美的散文,之所以读着舒服,那是因为它富寓情趣,给人以美的感受。
成功的、优秀的演讲,也应是情趣盎然,即以情动人,又以趣诱人。
在演讲中,要以生动活泼的辞语传递出神采飞扬的情韵,使演讲显得含蓄蕴藉,跌宕有致。使听众在赏心悦“耳”的艺术境界和轻松愉快的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快感。
就笔者的理解,构成演讲情趣美主要有这么几条途径。
细节法 即捕捉一些饶有趣味的细节,着意描述,挖掘出其特殊意味,酿成演讲的盎然情趣。
《“豆芽菜”的苦恼》是一篇口碑不错的演讲。在演讲伊始,演讲者渲染了一番“豆芽菜”:
你一定见过豆芽菜吧!瞧!纤细、柔弱、娇嫩、白晰的身躯,短短的须根,瘦小的脑袋,一个个躬腰驼背,那真是坐也坐不稳,站也站不直,那模样儿让人见了既可笑又可怜。它经不起风吹日晒,霜冻冰雪。阳光一晒,很快就会枯蔫,一阵风吹,就马上萎缩了,要是一遇上寒冷,那就全完了……
这里,演讲者就对“豆芽菜”进行了细节处理,“细化”了豆芽菜的情状、形态,使之形象、具体,极富情趣,为下面引发“救救孩子”的主旨蓄了势。
“闲话”法 一些听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话,其实不是庸赘之辞,而是“闲而不闲”的高妙之招。“闲话”,往往是一些情境创设、横向运思的结果,驾驭起来有相当难度,很要一些功底。瑞典小说家塞尔玛·拉格洛夫1909年出席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时的演说,就是一篇很具有典范意义的名作。我们甚至可以说,她的演讲通篇充盈着“闲气”,请看:
几天前,晚霞散尽时,我乘上了开往斯德哥尔摩的列车。车厢内灯光幽暗,车窗外夜色浓重。疲惫的旅客们休息了,只有我静静地坐着,聆听火车撞击铁轨的吭吭声。
我浮想联翩,以往去斯德哥尔摩旅行的情景一幕一幕地出现在眼前:通常,是为了办些麻烦事——去通过考试啦、为手稿找个出版商啦,等等,而这一次,这是去领诺贝尔文学奖,这对我来说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这些话,直观地听,废话;但深深地去领悟,其内中的韵味就够“那个”了,——这是她的真心话,又是她的奇特构思。并且,因为她所面对的出席诺贝尔文学奖授将仪式的人,是知识渊博的“高档次”的人。
谐趣法 也即是寓庄于谐或寓谐于庄,深入开拓演讲的思想意境,使其内在蕴涵得到更丰富、更有力的表现,获得出奇制胜、美不胜收的艺术效应。
美籍人、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在一次演讲中,为了说明科研能力就是一种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他在讲台上倒转身子,一边以手演示一边解释说:“大家看看我脑袋侧面的轮廓吧,从眉间到额部再到头顶,然后到后脑勺,再往下到后头颈划一条线,这曲线像标点符号中的一个什么符号?……”“问号!”话犹未了,听众齐声回答。李说:“对!咱们人的模样从侧面看长得像个大大的问号,作为一个人而不善于提问,你对得起自己的模样吗?”一句诙谐话,引得哄堂大笑,大家对李教授讲的道理印象极深,终生难忘,因为它太有趣了。
谐趣法,可以大词小用,或重义轻用,或褒词贬用,或旧词新用,或重复用词,或在着重其事的讲述中显出可笑的因素,或在谈笑风生中透出庄重深刻的内容。
反常法 即在表达上、构势上违反听众的寻常情理,从而增强演讲的情趣美。
如上面所提到的塞尔玛·拉格洛夫的《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就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展开丰富的联想,并不惜言辞加以生发,暗示传达出自己对文学的某种“感觉”。最后,回到现实,一句“……在我没有找到更好的回答之前,我只能荣幸地请你们与我一起,为瑞典文学院干杯!”把演讲者的思想和主旨含蓄、委婉地交给听众。这篇演讲构思异常奇特,给人以高层次的艺术享受和美学追求。
设境法 创设情境,使演讲意高境深。
德国作家路德维希·伯尔纳的《纪念让·保尔的演说》,是一篇颇有文韵的讲词,其中就有不少意境创设的段子。我们不妨看看开头:
一颗星星坠落了,在它重新升腾之前,这世纪将闭上眼睛。因为天才之星在那遥远的天体轨道上运行,只有后辈才快乐地欢迎,悲伤的父辈却痛哭着同他告别。一顶王冠从君主的头上坠落,一柄利剑在统帅的手中折断!一位崇高的神甫与世长辞了!我们也许是在为一位对我们来说曾经是补偿,而现在已无法替代的人而痛苦……
演讲荡漾着诗一般的情怀,画一般的意境,就像一场尚未正式出演的舞剧,——那后幕上美丽的“影子”,情趣盈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