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法

正名法

“正名法”是指明确或重新确定论辩中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论辩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易于出奇制胜。

例如,清朝乾隆皇帝为太子时,他的老师是李钟峨翰林。有一次,乾隆贪玩背不得书,李翰林叫他跪着读,正巧雍正皇帝巡视东宫,见心爱的儿子被罚跪,过去拉起来就走,还怒气冲冲地说:“读也是君,不读也是君,何必在此受辱!”李翰林也不客气地说:“启奏陛下,读者是尧舜之君,不读者是桀纣之君。这里有先辱后荣和先荣后辱之分也。”雍正一听,便规规矩矩地将乾隆拉去继续跪读。还说:“卿之言是也,后当严格以求,刚才乃朕之过也,吾当痛改之。”确实“君”有“明君”和“暴君”之分,“荣辱”也有“先辱后荣”与“先荣后辱”之别。李翰林这一番话,通过运用“正名法”,使笼统的概念具体明确,从而辩明了事理,这是从概念内涵方面进行正名的方法。

下面我们再看一则从概念外延方面进行正名的例子。林肯小时候在学校读书时,有一次考试,老师问他:“林肯,你是愿意考一道难题呢?还是考两道容易的题呢?”“考一道难题吧。”“好吧,那么你回答,”老师说,“蛋是怎么来的?”“鸡生的呗。”林肯答道。“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老师,这是第二个问题了。”林肯说。在这里林肯的意思显然是一道题不应该包括两道题在内,这是从概念的外延的角度来进行正名的。由此,他也避免陷入“鸡与蛋孰之为先”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