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写者,亦应善说

能写者,亦应善说

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形:有些人文章写得蛮漂亮,著述颇丰,可是,如果让他们当众讲几句话,那可就糟了。每到这时,他们脸红心跳,磕磕巴巴,甚至丢三落四,让人大失所望。写与说都是运用语言表达,何以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

原因恐怕出在两者的思维运用状态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上,至少有两点不同:

一是从思维运用的速度来看,写与说,一慢一快,一长一短。写作时的写与想不一定同步进行,一般是思维过程有超前性,允许先想后写,想好了再写;在思维的间歇,作者还可以查阅文字材料,进行反复推敲、创作、修改。也就是说写作活动的思考和表达可以分段进行,而且思考过程越长,反复次数越多,写起来就越顺手,文字表达的水平也就越高。而说话时的思维过程是与口头表达结伴而行的,通常是边想边说,现想现说,它要求思维的速度要快于说话的速度,从构思立意到选材谋篇必须在暂短时间内一次完成。正因为如此,那些习惯于“反复想”、“细细想”、“慢慢想”的写家,对于“快节奏”的“一次成”的说,在思维状态上就会不适应,就会出现“想”比“说”严重“滞后”的情形,因而他们说的往往比不上写的漂亮、精彩。

二是从表达过程所处的环境状态来看,写与说,一静一动,一单一杂。写作通常是在安静的场合独自进行的。在这样的场合,作者的思维较少干扰,心态单纯专注,思路可以全速开动,做到激情奔放,思绪潮涌,灵感丛生。而说话不同,它不是一项单纯的表达活动,它总是伴随着活动的展开,在交际现场进行的,而场合、气氛、对手等因素都以不同的形式构成对说者的心态的刺激和影响,说者必须在这种动态的环境中进行思考、表达和应对。因而,习惯于在静谧的书斋里独自写作的人,如果没有一定的临场心理的积极支持,其思维的灵感就会出现阻隔、停滞,不能具有正常地运转而影响他们的表达,即使心里想好了的,也可能由于过分的紧张而慌了手脚,说得语无伦次。

在了解了写与说的差异之后,善写者就可以针对自己的口语表达存在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做出努力,以实现从善写到善说的过渡。具体说来可以在这样的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主动锻炼,提高自身心理对动态环境的适应性。

良好的口语表达离不开积极的心理支持。对于善写者来说,要有意识地走出书斋,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尤其是到陌生场合,练胆量,寻求说话的机会,培养自己从静态到动态环境下思维表达的心理适应能力。最好能参加一些演讲活动,通过在公众场合讲话的实践获得体验,克服紧张、怯场心理,养成在动态环境中排除各种干扰,动中求静,使思维状态能具有正常运行的能力,做到不管遇到什么刺激,都能在交际宗旨支配下,使思维集中指向表达内容,不乱方寸,使思维机器得到强有力的心理支持,以全速开动,进入最佳的思索、创造状态。这是使自己善说的重要前提。

有一位机关办事员,写一手好文章,可就是不敢当众讲话,甚至见人躲着走。有一次领导委托他参加一个会议,他推不掉,只得出席。没想到,会议主持人临时叫他发言,他慌了手脚,推说这几天嗓子发炎,才算没有出丑。事后他想,过了初一过不了十五,这样下去迟早要露馅的。后来他下决心练口才,首先锻炼心理素质。他硬着头皮主动找机会讲话,就是脸红心跳也要讲。比如,孩子的学校家长会,过去都是他爱人的事情,现在不同了,家长会他自己去,每次必到,到会必说。他当着那么多陌生的家长的面站起来发言。就这样,由于他在陌生场合讲话多了,也就不紧张心跳了,心理适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说明有些能写的人并不是他们不能说,多半是心理上的问题。只要下决心,主动进行锻炼,心理障碍是完全可以排除的。

二是改变思维模式,提高运行的速度和灵活性。

首先,要有意识地改变缓慢思维和分段思维的方式,培养快速思维和一次成型的思维方式,以提高思维表达的速度。要强迫自己在交际现场急就成章,养成边想边说,把立意、选材、谋篇和表达全过程压缩到一个暂短的时间内快速、同步完成,形成新的思维表达的模式。可以从短小的讲话开始,短小的讲话也要有头有尾,讲究完整成篇,然后逐步驾驭长篇。这样长期进行限时和快速思维表达的锻炼,就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使思维速度大大地提高。

其次,还要从动态场合的现实出发,培养多种感官综合动作,多管齐下的能力。要把眼睛和耳朵的功能发挥起来,及时收集、捕捉现场的反馈信息,同时开动思维机器进行快速分析、判断,并确定表达内容方式,组合成“语言链”,再变成口头表达的现实。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表达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讲得更得体、更有效。

此外,为了提高思维和表达的速度,可以多参加一些对话活动。对话是一种双向的语言交流,需要彼此积极而及时的反馈,因此它对于提高思维的速度有积极的意义。在对话中,当对方提出问题时,自己要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对方话意的内核,甚至听到对方的上半句就能猜出他的下半句,为自己思索应对内容争取到几秒钟时间。利用这个时间差,进行快速思索和构思,在几秒钟内构思出一段讲话。上海电视台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叶惠贤就有这方面的体会。他说,我就是抓时间差,当你讲前半句的时候,后面的我已经猜出来了,就用这个时间差开始准备应对内容,这样当你提问完毕时,我的回答内容也已经构思出来了。我们不妨借鉴这个方法,进行锻炼。

三是增强记忆力,努力把写的优势转化为说的优势。

写与说都需要以良好的记忆力为基础,但是两者对记忆力的要求有所不同。对于写作来说,作者有时只记住一些事情的线索轮廓,但并不影响写作,因为具体的内容、细节,他们通过慢慢查记录、资料,或者找字典,把文章写好。说话就不同了,人们一张口说话,他所说的内容、细节、语言材料都必须是头脑里有的,有些内容还必须十分清晰、准确。如果头脑中没有记住多少东西,空空如也,那是肯定说不好的。所以,说话对记忆力有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记住大概的东西,而且还要把重要的具体的内容细节,比如有关的数字、事实、语言等记清楚,在讲话过程中能随时取用,调得动、用得上。因此,对于能写的人来说,需要把记忆的方式来一番改造,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对于一些重要讲话,可以按照口头语言的特点先起草成文字材料,把写的优势发挥出来,而后加以背诵记忆,再登台脱稿讲话。很多大演讲家就是这样起步的。这样做不但可以使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又可以发挥自己写作的长处。

二是自觉摆脱靠书面资料的习惯,养成依靠记忆储备,调动讲话所需要的事实、理论材料,根据讲话的宗旨,进行编码,完成讲话构思的新习惯。构思完成后,还要靠记忆把他们储存并转化成语言,一句一句地展开道来,出口成章。这一点开始时可能很不方便,但要硬着头皮去做。

其实,写和说从本质上看是相通的,是一族的两个分支。它们之间的那层纸,只要捅开了,立即可以沟通,互相借鉴利用。而且,一旦写与说相沟通,两者之间又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果我们能把写的优势,如逻辑的精密,语言的优美等,转化为说的优势,就可以为说增光添彩。现时中真正善说的人往往是能写的人。因为他们得益于说写优势的结合,所以能高人一筹。当然,实现这种转化的关键是把记忆的作用发挥起来,通过它把优势表现出来。

从善写到能说的惟一途径就是实践,舍此没有别的捷径。英国首相丘吉尔原来是个记者,写作能力很强,但是不善当众讲话。后来他大胆地在社交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才,同时还把写和说结合起来,每次演讲都是先写好稿子,然后反复背诵,直到练得烂熟才上台演讲。后来,他终于成了著名的演讲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的一次动人的演讲就把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投入到反法西斯战争之中。这个事例生动地说明:从能写到善说并非万里之遥,只要下定决心,并肯于实践,按照说的规律不断锻炼,就能使自己成为既能写又善说的“两栖作战”的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