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辩中的哀兵战术
说辩中的“哀兵战术”是一种诉诸怜悯的攻心战术。这是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般人都会用这种怜悯之心来将心比心,同时,也能使对方产生优越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请求。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把“哀兵战术”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说辩技巧来应用。
例如,美国有位名叫达洛的律师,很擅长运用这种“哀兵战术”。
一次,美国木工联合会的会员吉德被控犯了罪,达洛应邀为其辩护。在法庭上,他说:
“我在这里并不想仅仅因为吉德个人请求你们,我是为那许许多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死去了的和活着的。曾在地球上创造了大量财富的而遭富人们蹂躏和掠夺的穷人们,请求你们。我为这些请求你们,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世世代代贡献出了他们的力量和劳动及至生命,使他人富有、生活愉快,我要为现代财富的创造者——劳动妇女请求你们,要为活着的和尚未出世的孩子请求你们。”
在这里,吉德到底有没有犯罪,犯了什么罪,是否应该开释,达洛只字不提,但他那略带哀婉的慷慨陈词,足以使法官和一般陪审员,把证据和法律问题抛置脑后,转而考虑对其量刑时予以从轻。
我们再看现实生活中的一则小故事:
一天晚上,沈阳私营企业协会会长刘希贵刚回家,就被两名歹徒用匕首威逼,叫他交出钱来。刘希贵不慌不忙,让他们坐下,要与他们说说自己的事。两人犹豫了一下,拿着匕首在他身旁坐下。于是刘希贵给他们讲起了自己的发家史:当年的穷苦、靠卖血筹款、劳动致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发家后的勤俭度日……
然后刘希贵拿出自己身上的210元钱,并让妻子去凑足1000元,交给了他俩,并说:“这钱你们拿着,回去干点正事。”
两个人一下子全哭了,说:“大哥,你够意思,没想到你是靠卖血起家挣来的钱,我们死也不要!”
刘希贵点点头,开着车一直将他们送到沈阳市区,他们下了车,刘希贵仍将1000元钱塞到他们手里,说:“这钱你们一定拿着,还是那句话:别再干这种事了。”两个小伙子一下子跪在了地上,泪流满面,站起来,胸前一抱拳,说:“大哥,你救了我们一次,我们永远也忘不了。”转身走了。
刘希贵能说服两个持械抢劫的歹徒,就是运用了“哀兵战术”。他卖血集资,艰辛致富的经历,唤醒了两名歹徒,也可以说是两个失足青年的同情心,使他俩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动,终于在正义的感召下,他俩由逼钱到拒钱,再到悔过自新。由此可见“哀兵战术”在攻心说服方面的力量。
在社会交往中,这种“哀兵战术”经常被人们运用,而且往往会收到奇效。例如,洽谈生意时,如果想尽千方百计仍无法说服对方,有些人会说:“请你站在我的立场上想想看吧!”这句话隐藏着“如果你站在我的立场想的话,应该不会说出那么不合理的条件。”还有人会说:“你应该稍微替我想想。”很含蓄地非难对方,当对方听到这些哀怨的话语,自然而然对零零碎碎的条件不关心,不知不觉中,会顺从其意见。再如,这种“哀兵战术”也是西方竞选中政客们惯用的招数,快要落选的竞选者常常发动太太和孩子们向投票人发起攻势,一家子站在街头诚意地说:“恳请惠赐一票”。这种做法,往往也能使得票数改观。
我国古代兵法有“哀兵战术”的说法。说辩中的“哀兵战术”就是借鉴这一古代的军事谋略,示之以“哀兵”之形,唤起对方的恻隐之心,使之不知不觉而被说服。这种战术以“柔”取胜,而不锋芒毕露,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当然,我们应该经常站在比对方更优越的位置上,才是说辩艺术的大原则。以哀兵战术来诱导对方,只能偶尔应用。因为,同样的行为反复实行,慢慢地就会成为那个人的心理特性,而常常卑屈自己,那是绝不会受到别人尊崇与信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