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统模糊式

笼统模糊式

有一次“智力竞赛”,主持人问:“南京路上谁穿的鞋最大?”参赛者抓耳挠腮,怎么也答不上来,最后有人答道:“谁的脚最大,谁穿的鞋最大。”主持人满意地点头。

皇帝有一次与阿凡提一起在池塘边散步,他问阿凡提:“你说这池塘的水有多少桶?”阿凡提答道:“陛下,如果这个桶有池塘大的话,就只有一桶水;如果这个桶只有池塘一半大的话,就有两桶水;如果这个桶只有池塘十分之一大的话,就有10桶水……”

这三个故事里,答话人的回答非常笼统模糊,实际上都未对问话人的问题作出确切的回答。但由于这些问题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这些回答都不失为一种“回答”,而且是舍此之外没有比这更好的“智答”。

如果说第一种是佯答的常式,那么第二种至第六种则是佯答的变式。

“佯答”的方式和技巧当然远不止这些,这里无法一一尽举。但综观上述诸例,要做到以“佯答”对“佯问”,关键是两条:一是要增强“佯答”意识。就是说,当有人向你提出某一问题的时候,你要有一种警惕性——对方的发问是否属于“佯问”。有了这种警惕性,才能判别对方的发问是否属于“佯问”性质;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势必丧失这种判别力。二是要学会变通思维。所谓“变通思维”,就是打破思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从与通常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迅速冒出“灵感”,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答话内容和最具情趣、与问话最协调的表达方式。

学会以“佯答”对“佯问”,你便能成为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