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难推理”的说辩机制

“二难推理”的说辩机制

逻辑学中“二难推理”的四种基本形式均可以作为舌战的武器。

简单构成式 此式中两假言前提前件相反而后件相同,选言前提肯定两假言前提之前件,结论肯定其后件,结论为简单判断(逻辑式略,下同)。目前,中国农村对老人多是“薄养厚葬”。某青年,母亲去世后,该青年打算按当地习俗厚葬其母,该青年的小学老师劝说道:“人死不能复生,若死者九泉有知,那么没必要厚葬,这样做有违死者心愿;若人死后无知,如此铺张又有什么意义?”教师之语蕴含的结论是:“无论死者是否九泉有知,都没必要厚葬。”这便是个简单构成式“二难推理”。

复杂构成式 两假言前提前、后件各不同(前件亦可相反),选言前提肯定假言前提之前件,结论肯定后件。其结论为复合判断。如,对于那些以传播小道消息、散布谣言为乐事者,我们可以此“二难”为共戴帽定性:“如果一个人自觉地散布谣言,那么他就是愚昧无知。不管散布谣言者自觉或不自学,总之,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愚昧无知。”谣言散布者自然难以接受此推论,但又不得不接受。

论辩中,构成式“二难推理”的突出作用在于:

牵制敌论,迫其就范 以上两例均具有此特点。这种推论方式亦可以隐蔽于思维中,在论辩中用来伏击敌论。1986年亚洲大专论辩会上,有场预赛辩题是“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正方是香港中文大学队,反方是北京大学队。在旅游业方兴未艾的80年代,赛场又设于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花园式国家新加坡,情势明显对反方不利。反方唯一的策略是限制命题,缩小其外延,以“条件论”作为论战的突破口。但对方是否能接受此种限制,入彀就范呢?北大队早已成竹在胸:如对方承认发展是有条件的,则势必与我们一道进入条件的讨论;若对方不承认发展的条件性,必然要走极端而导致败北。结果,在此“二难”挟制下,香港中文大学队顺利进入北大队的“伏击圈”。

解疑决难,突破窘境 明代隐士俞林编著的《经世奇谋》一书中有则小故事:汉成帝时,瘦美人赵飞燕出于嫉妒,无端诬陷班婕妤背地里向神明诅咒成帝,成帝大怒,拷问班婕妤为何诅咒他,班氏说:“人言‘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行善事尚不能得福,做坏事又能得到什么呢?假使神灵有知,就不会接受坏人的诉说;假使神灵无知,向他诅咒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是不会这样做的。”仅此一个构成式“二难推理”,班婕妤便将自己的厚辱嫌疑推脱得一干二净。

简单破坏式 某官员混迹官场,毫无事业心,却喜欢标榜自己是两袖清风、为政廉洁的好官。一百姓指其脊梁说:“若是好官,就该为民请命;若是好官,就当为民造福。此官员不是八面玲珑,明哲保身,就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算什么好官?此推理两假言前提前件相同后件不同,选言前提否定其后件,结论否定其前件,同时结论简单判断。

复杂破坏式 其结构为:两假言前提前后件各不相同,选言前提否定其后件,结论否定其前件,结论为复合判断。某青工技艺优良,工作肯干,就是染上了赌博之恶习。年终评先进工作者,该青年自己奋勇欲当先进。辩解说玩玩牌不算什么错误,至少自己还没意识到这是错误,不知者不为罪嘛!车间主任驳斥他说:“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思想觉悟不高,如果你已经认识到却知之不改,说明你态度不好。不管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总之,不是觉悟不高,就是态度不好。”于是该青年欲当先进工作者的愿望便被“一票否决”了。

构成式“二难推理”在论辩中既可用于立论,又可用于驳论。而破坏式“二难推理”一般只能用于驳论。根据假言命题的等值变形原则,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后件即是前件的必要条件。破坏式“二难推理”实际上是从某事物中选取两个必要条件加以否定,并以此否定该事物。因此,当人们能够从事实方面确认某事物必要条件之一的不存在时,便可直接使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来达到反驳目的。如前例中,人们可直接作出这样的推论,如果你是个好官,就该为民请命,你不能为民请命(举出事实),所以,你不是一个好官。因而,在论辩中,破坏式“二难推理”的使用范围要大大小于构成式。

众所周知,所有演绎推理欲得出必然结论,必须具备两大基本原则,①前提真实。②推理形式正确。“二难推理”是假言推理与选言推理的综合运用,因此也必须遵循其相应的推理规则。即选言前件肯定假言前提之前件,结论可肯定后件;选言前提否定假言前提之后件,结论可否定前件,反之便不能得出必然结论。论辩中,“二难推理”的这两条推理规则很少有人违反,即使违反也很容易被察觉。因此,正确运用“二难推理”,必须高度注重与把握以下两点关于前提的实质性原则:①假言前提前后件之间的条件联系必须具有必然性且清楚明白,能让对方提出疑问。②假言前提不可遗漏掉可能的假设,以保证选言前提的“穷尽”。由于“二难推理”中作为大前提的假言命题通常揭示的是理与理之间的情理联系而非客观事物之间的因果、条件联系,其真实性一般难以用事实检验,这就给诡辩者留下了许多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