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演讲的五要与四忌

即兴演讲的五要与四忌

在交际场上翻爬滚打而获得成功的人,即兴演说常常是他打开天下的看家本领。即兴演说,听起来容易说起来难。成功的即兴演说者能随机应变,随意挥洒、出口成章、语惊四座,展露不尽的是风采和才华,流露不完的是风度与潇洒;而蹩脚的“演说家”却临阵怯场、口舌如锈、言不及义、语无伦次,出不尽的洋相、扫不完的面子,恨无地缝可以容身。

在交际场合中,我们即兴演说时怎样才能做到临阵不慌不怯场,临场发挥不见拙,这就有很值得探讨的学问了。我认为,即兴演说有五个要点和四个忌点,简称“五要”、“四忌”。

五个要点如下:

观察场合,明确身份 我们参加一次社交活动,涉足一个具体的社交场合,就要像林黛玉初进荣国府那样“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初入贵地,多用眼睛仔细观察,少用嘴巴乱说话。用眼观察:观察场所的特征,场面的面置;观察有些什么人,其身份如何,又是怎样活动的;观察主持人是怎样组织和安排这次活动的……从而明确主持人为什么邀请自己来参加这次活动,自己是以什么身份来参加这次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将起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的,进而明确应扮演什么样的交际角色以及如何发挥自己“角色”的最佳作用。这些问题,都要在观察的时候得出正确的判断,才不至于在社交场上“失礼”,做出尴尬的事来,说出不合情境的话来。

搜集信息,辨识氛围 当为自己正确定位之后,我们在交际场上就有了一个坚实的“立足点”,下一步我们就要张开耳朵,认真聆听,做好搜集信息的工作;认真听一听在场不同身份的人分别说些什么话,他们各自的议题大略是些什么,而大家最感兴趣的最集中的议题又是什么;主持人到场时讲了些什么话,渲染一种什么样的主题,他是怎样为这次交际活动导向的……留心搜集这些明显和隐含的交际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心中有数的交际者才能顺应交际的形势,才能得体地投入交际活动,也才能出色地发挥好自己的角色效应。

选准议题,拟好腹稿 通过看和听,明确了自己扮演的角色之后,再审势揣测:主持人会不会邀请我作即兴演说,或者自己有没有必要作即兴演说。如果你认为时机难得,有话非说不可,不吐不快,错过良机会造成千古遗恨,那么,你就要更冷静些,不露声色地在头脑中思考:找什么话作为即兴演讲的开场白,找什么事作为演说的切入点,要深入论说什么议题,要强调突出什么主题,渲染什么气氛,将要在参与者心中留下什么印象。思考好这些问题之后,你再把要说的话理出个头绪来,并且在心中打好腹稿,作为演说的精神准备。宁可有准备而不讲,不可需要讲时无精神准备。

就地取材,涉题成诵 即兴演说不宜装腔作势,故弄玄虚,或引经据典,故作高深。这样的即兴演说大家反而把你看白了。即兴演说,特点是“即兴”,即是趁大学兴头之上根据当时的情境就地取材于当场,顺手拈来一个话题——看似漫不经心实为妙不可言的话题展开论说,然后借题发挥,涉入正题,深发开去,水到渠成地突出主题,酿造气氛。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是即兴演说的行家。1919年,杜威初来中国讲学。在庆祝他60岁生日的宴会上,蔡先生作了即兴演说。开场是这样的:

今日是北京教育界四团体公祝杜威博士60岁生日晚餐会。我以代表北京大学的资格,得与此会,深为庆幸。我所最先感想的,就是博士与孔子同一日生。这种时间的偶合,在科学上没有什么关系。但正值博士留滞我国的时候,我们发现这相同的一点,我们心理上不能不有特别的感想。

蔡先生根据杜威生日与孔子生日不谋而合作为即兴演说的话题(也是议题的切入点),看是顺手拈来,实为匠心独运。然后蔡先生顺风扬帆,很自然就把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与孔子的古典教育加以比较,又非常巧妙地把中西文化“粘合”在一起了,使中西文明珠联璧合。蔡先生那次成功的演说,可谓即兴演讲的典范。

见好就收,留有余味 即兴演说实际上是交际活动进入实质性阶段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内容,它是交际活动的“神”与“魂”。演说的目的是要揭示活动(包括集会、宴会、舞会、文艺演出等)的特征、性质、目的、意义等容易被人忽略而又极为重要的内涵,引发人们对活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即兴演说还不是交际活动的中心和高潮(特别是宴会、舞会和文娱汇演更是如此)。所以,即兴演说宜短不宜长,宜精不宜多,宜点到即止、留有余味,不宜展开论证、喋喋不休。也就是说,这类演说只是活动的点睛之笔,只是为活动进入高潮起导向助兴、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上所述,即兴演说可以简化程序为:多用眼睛“看”清场合→细用耳朵“听”信息→快用大脑“想”腹稿→活用嘴巴“说”议题→“闭嘴”之时掀起高潮。

四个忌点如下:

毫无准备,临场敷衍 有些先生参加交际活动,只是带着眼睛去“看”,带着耳朵去“听”,带着嘴巴去“吃”,带着妻小去“玩”,没打算带着嘴去“演说”。如此,一旦被主持人邀请作即兴演说,便手忙脚乱临阵磨枪,慌不择言地东拉西扯,狼狈不堪地应付了事,演说之后连自己都不满意,留下难以补救的遗憾。

不看对象,信口雌黄 比如有人在宴会前即兴演说大谈美食理论或烹调技艺,在集会时说交谊舞的新步伐,而在舞会前又大论哲学,这都是不看对象的“乱弹琵琶”。钱钟书《围城》中的方鸿渐就是这样的角色。有一天他被邀请到某校作即兴演说,信口雌黄,学生听了很难为情,弄得校长也很难堪,而他却洋洋得意,自我感觉良好。我们学习即兴演说,就可以他作反面教员。

重复啰嗦,语无伦次 有的先生因即兴演说前来不及打草稿,虽然早有思想准备,可演说语言仍是“口水话”,白水一杯淡而无味。他力图说明或有意强调某个意思,翻来复去地说,结果语无伦次如一团乱麻,把听众耳朵磨出茧巴以后又催人入梦。在此,我奉劝诸君学习邓小平同志即兴演说的风格。他不论在什么场合下,即兴演说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切中问题的实质,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即使是军以上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也是随口而说、娓娓道来,虽是长篇大论,而把录音形成文字仍是一篇议论周密,条理清晰、语言干净利索的书面演说词。我们学习小平同志的演说,虽然达不到他左右逢源的境地,但他那种简洁明白、条理清楚的风格还是可以学到的。

附加动作,附带赘词 有些先生在社交场上一旦被人邀请作即兴演说,很有受宠若惊的感觉。他们十分看重这个自我表现(更确切说是“表演”)的机会,在演说时或者手舞足蹈、摇头晃脑,或者瞻前顾后、左视左盼,或者抓耳搔腮、挤眉弄眼,讲得口沫飞溅、青筋暴起……这些极不协调、不雅观的动作,会给人一种轻浮浅薄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