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中,变被动为主动
舌战如同兵战,有主动之时,但也不免失策而处于被动。被动,往往是败北的前兆。但确实也有“因祸得福”的时候,这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变被动为主动”的主旨了。
下面举出一些实例,介绍几种技巧给大家。
正面强攻,击其虚弱 舌虞中,当论敌来势汹汹、语辞锐利时,我们要迅速分析他“强攻”之后的“虚”与“弱”,并集中兵力,抓其根本(要害),攻其一点(要害),使论敌“势”堕“气”衰,变主动为被动。
唐贞观年间,朝廷取士盛行乡里选制度。唐太宗发现有人伪造出身、资历,很是生气,下旨说:容许他们自首,否则,一经查出,立即处死,绝不宽恕。不久,便有个弄虚作假的人。太宗大怒,令大理少卿戴胄严办,判死罪。但戴却依据法律规定,判他充了军。太宗得知很不满意:“我下过敕令,不自首的立即处死刑,你却只判流刑,显得我说话不算数,你是否受人贿赂,得到什么好处了?”戴:“陛下执意要杀他,这就不是我职守中的事了,臣下是执法的,只能依法办事,不能因为陛下有旨而越法执行。”太宗反驳问:“你守法了,却令我失信于天下,这好吗?”戴从容地说:“法律一经公布,就必须人人遵守,对犯法的人也必须严格地按法律给以惩处,只有这样,才能布大信于天下。陛下说要处死他的话,是在盛怒时说的,当时,如果陛下立即将他处死,也就罢了。而陛下却把他交给臣下循法办理,这是陛下忍一时之忿而存之大信;陛下如仍意气用事,定要将他处死,而置法律于不顾,这岂不是有背大信,令人可惜吗?”太宗欣然点头。
国法与皇权抗衡,可谓“正面攻坚”。太宗一责一驳,使戴胄陷于被动。而戴胄并没有采用其他什么辩法,而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依权不依法,只能立太宗“一时之信”,而失天下大信;依法不依权,虽失太宗“一时炎信”,却布大信于天下。戴胄在这场舌战中,正面指出皇上“杀”是失信的,是隐含的“虚弱”点,此进太宗能不讲“信”吗?因此,戴由被“责”被“驳”之不利变为有利,掌握了主动权。
运用自割,承认有失 辩论中,当己方的确失策误言或真正具有对方所指出的弱点,坦白承认或收回先论,继之再战,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也是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方法。
美国三四十年代,有个政界要人叫凯升。他首次在众议院发表演说时,打扮土里土气,因为他刚从西部乡间赶来。有个议员在他演讲时挖苦讽刺说:“这个伊利诺斯州来的人,口袋里一定装满了麦子呢。”听众哄然大笑,凯升坦然地说:“是的,我不仅口袋里装满了麦子,而且头发里还藏着许多菜籽呢。我们住在西部的人,多数是土里土气的,我们藏的麦子和菜籽,都能够长出很好的苗子来!”台下掌声雷动。
土里土气,是实,在对方的意下便是不时髦,不像官。是弱点,就不可强辩,否则,就令自己处于劣势。凯升即承认了“麦子”,还说有“菜籽”,这是“自割”,也似乎顺应了对方。真实意义却在以土气朴实为荣,以艰苦创业为荣。还暗示出:伊利诺斯州也出政治上的“好苗子”,我也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我认为,先承认失言、弱点,似乎不怎么完美,倘若在承认之后,能像凯升那样发挥发挥就更好了。
运用“散打”,搞成平手 遇到对方直接影响我方观点论证的强烈攻势时,可以先打“游击战”,游而击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先搞成平手,再争取主动。
首届国大辩论会半决赛中就有个最为显著的例子。
朱天飙:对方辩友认为,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者在研究艾滋病,只是在寻找钥匙啊。
严 嘉:我们不能仅仅让医学参与!在非洲很多地方,艾滋病已经导致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还要让医学这个“孤舟蓑笠翁”来“独钓寒江雪”吗?
正方的进攻很“硬实”,对此,严嘉(反方)先定位“不能仅仅让医学参与”,而后幽默地套用古诗避开“钥匙问题”,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到“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上来,摆平处境,为下面的辩论辅成或者说拓开一条路。
突然发问,攻其不备 面对强势,要想获得主动,也可避对方不答,同时突发一问,攻其未备,效果相当不错。不过这个问题必须是对方立论、辩说至关重要的实质性问题,而且必须是对方不防、不备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的问题,对方才不会也“回避绕弯子”,才不会“不理睬”。否则,就要陷入被动。
比如首届国大辩论会半决赛“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中,有这么几个回合。
朱天飙:再说,如果艾滋病不是一个医学问题,对方认为艾滋病是社会问题又怎么证明呢?
季 翔:我倒想请对方辩友回答我一个简单的问题,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
李耀华:今年的口号是“更要加强预防”,怎么预防呢?要用医学的方法去预防啊。
季 翔:错了!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对方辩友连这个基本的问题都不知道,怪不得谈起艾滋病问题来还是不紧不慢的。
朱的进攻可说是切中要害,反方在这实质性的问题面前,显然十分被动。硬顶回去,不可能。反方便“脱壳”——突然问对方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其实是“围魏救赵”,他能不顾?遗憾的是,正方没有答对,反方立即“纠正”并加以“讽刺”,在事实面前转化了处境。
先顺其势,后杀“回马枪” 阵前,两将厮杀,一将不力时,便佯装败走,另将拍马紧追,不想前将突然回马一枪,追将落马身亡。其实,舌战亦同此理。
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一个财主有意刁难他。财主拿来一匹布对阿凡提说:“阿凡提,你把这匹布染成不黑、不白、不红、不绿……不是一切颜色的颜色。”阿凡提温和地说:“可以,你放在这里吧!”“那我什么时侯来取货呢?”阿凡提说:“不是周日,也不是周一、二、三、四、五、六的那一天来取货好了。”阿凡提先说“可以”,实际是假装辩不过,等对方“追来”问“什么时候取货”时,便回杀一枪,变被动为主动。
事理反推,以彼攻彼 有时候,我们可以换一个相对立的角度,去审视、认识同一个事理,用对方的论点、论据或论证反向推论,使对方“送货上门”又“自讨苦吃”。
如首届国大辩论会决赛“人性本善”中:
严 嘉:佛祖释迦牟尼可算是至德至善之人吧,但他在释迦族做王子的时候,不也曾六根不清静过吗?
王信国:所以他最后变好了,为什么?因为他的本心,他的根源是善的。
反方这个例子进攻性相当强,而正方则把这个例子“倒过来”看,就用这同一个例子去反驳,证实己方论点与立场,颇有力度。
转换角色,反客为主 正式辩论,此法少用。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经常可见的。在处于被动时,不妨在心理上与对方适当地交换一下,反驳对方不友好的言辞,从而反客为主。
某市长和夫人去视察建筑工地,一个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冲他们叫喊起来:“兰茜,还记得我吗?读高中时咱们常常约会呢!”市长揶揄地说:“你嫁给我算你运气,你本来是建筑工人的老婆,而不是市长夫人。”想不到夫人却反唇相讥:“你应该庆幸和我结了婚,要不然,市长就是他当了。”
这位市长本想夸显自己的地位,以“市长”为中心看待他们俩人的婚姻,揶揄夫人应该是建筑工人的老婆,可夫人却转换了一下角色,以“市长夫人”为中心看待他们的婚姻,反讥“那你不是市长”了,角色一调,变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