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的表演技巧与训练

演讲的表演技巧与训练

演讲,通常是由演讲者个人独占讲台,面对听众进行的。由于他处于众人注目的中心位置,其形体动作与表情眼神就都对演讲效果产生了影响。因此,演讲训练中就产生了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表演技巧训练。

表演技巧训练一般说来,可以分为形体和表情两部分内容。

形体外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一般是先天的,具有不可改变性,但形体外表在演讲过程中如何“运动”,却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而加以改善的。

形体训练由演讲前后的上、下台步伐和演讲中的态势动作等组合而成。有过舞台表演实践的人,无不把台步看得很重要,演讲者也不例外。上台时或精神不振,或手忙脚乱,下台时或慌里慌张,或左顾右盼,几乎都是导致失败的“事故隐患”。演员练基本功,讲究走台步,演讲者的上下台步伐也应反复操练。走步时应显得沉着,充满自信,稳健有力,大方自然,上身要挺拔向上,双臂自然地前后摆,幅度不要过大(会显得呆板),也不要过小(会显得猥琐),头不要昂得过高(会显得傲慢),也不要过低(会显得心虚),以目光平视正前方为宜。某些人还须注意,不要像平时走路那样随意地左可摇动,要给人一种冷静、胸有成竹之感。

演讲者在台上的站立姿势,与形体是否“美”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初次登台者常常不知如何站,因此,一个讲桌,对于初次演讲者来说,具有某种保护作用。由于身体的下半部被遮挡了,而且双手有时还可以支在讲桌上,心理压力会大大减轻。但是,特别是一些较大型的演讲比赛,常常不设讲桌。这时,“站相”如何,对演讲的总体效果就有重要意义了。有时,举行演讲的舞台高于观众席,演讲者的双腿与会场前排听众的眼睛处于同一条水平线或略高的位置上,众目睽睽,再加上灯光,更惹人注目,“站相”如何,对演讲效果的影响就更大了。

站在台上,忌讳双脚平行或左右叉开,忌讳全身重量相等地分落在两只脚上。舞台上站立,一般宜取丁字步,两腿不要紧贴在一起,前后距离不宜过大,也不宜明确规定尺度,略有点意思即可。同时,要注意把全身重量始终只落在一只脚上,而另一只虚设,能保持身体平衡,不至于站立不稳即可。在演讲过程中,重心可以随讲稿内容需要作前后脚的移动,但不要在台上踱来踱去。两手不做动作时,自然下垂,微微弯曲。初上台者如觉得双手总是放不好,可一只手拿着书本类的东西,另一只手自然下垂,这样,还可以形成一种不对称美。

手势动作不仅是构成演讲者形体美的诸因素之一,而且也有助于有声语言的表情达意。它可以有效地增加演讲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号召力,造成更好的演讲效果。演讲的表演要接近生活,因此,手势动作不仅要准确适度,而且要优美、自然。

常见的演讲手势有上举(抬)、下压和平移、斜劈(挥)等几类,每类中又可分单手和双手两种,每种均可有拳式、掌式之分等等,一般说来,在设计手势动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辨清褒贬含意的区别。一般说来,含褒意的,也即表达积极意义,如希望、肯定等意义的,手往往向上、向前、向内;而含贬意的,手往往向下、向后、向外。有人还把手势动作范围大致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分别表示褒、中、贬三种感情。如鼓动号召性的动作,多在胸部以上区域;而鄙视、贬斥性的动作,多在胸部以下区的左右侧,且以左手在左侧做动作为佳。中区动作,多为加强份量而用。

褒贬含意的不同,有时还可以通过动作的“定型与不定型”来区分。所谓定型,即动作在最后到位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定位定格时间,以对听众有一个明确的交待。同时,这类动作在做的过程中,多须注意眼随手动,手到眼到,即手的动作做到哪里,眼睛要随着看到哪里,以此呼唤听众的目光(注意力)随之同步发展,进而达到主题鲜明、中心突出的效果。而不定型则反之,手在动作时,不仅多数没有定位定格的时间,目光也多数有意识地和动作背道而行,如动作做在身体的左下角,而目光自始至终平视前方等。

把握动作的情感分量。一般说来,单手的份量比双手的轻,由于演讲员通常多半高潮安置在后面,因此,当配合演讲内容情绪设计动作时,大都不将双手同时进行的大幅度动作安排在演讲的前半部分,通常是前半部分动作幅度小,随着一个又一个的小高潮,动作幅度渐渐增大,力度渐渐增强,至最后,双手齐起,掀起演讲的最后高潮。

在把握情感分量时,还需注意到,拳式动作和掌式动作的内涵是有差别的。拳式动作往往强调动机、决心,而掌式动作往往是动机和效果同时兼顾。如以这样一句话为例:“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以单手握拳在胸前向下一顿,往往强调主观上已下定决心。如以单掌成刀形向下一“砍”,则表示“不达到预定目的,决不罢休!”

动作要成套。哪里要有动作,有什么样的动作,动作幅度多大,都需要密切结合内容通盘考虑,不要随心所欲,以致给人以七零八落的感觉。在7分钟左右的演讲时间里,能有5—7个动作(由小到大)就够了。一般说来,在两种情况下,可以考虑设计动作:①需要加大力度,或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尤其是在中间小高潮和结尾大高潮处,可以考虑动作的配合;②某些抽象语言较多的段落,为增加其形象性,可设计动作。

结束部位(多为高潮)的动作须注意,不要老一套地做“挥手前进”状,要根据语言所要表达的内涵,力求动作与语言表达的一致性。

对于初次登台者来说,开始也可以参照某个样板学着做,从模仿开始。但模仿时要注意:①要以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依据;②和自己的演讲内容要协调一致;③要符合自已的身份(年龄、性别)。从高一层要求来说,即使是初学者,也要敢于大胆创新,力求表现出个人风格。

初次登台者应注意,不要将动作寄幻想于临场发挥,这样常常导致登台后一紧张,或动作全无,或频频乱动,或虽有动作却欠干净利落,不到位,台下看去“似动作非动作”,这些都将导致演讲的失败。

表情由面部和眼睛两部分组成,而其中,眼睛为神主。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东晋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足见眼睛在身体诸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演讲者要随时用眼睛和听众交流情感,并进而通过和听众眼神的交流控制和感染听众。

由于表达感情的不同,眼神也可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演讲者的情感,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翻滚,要使喜、怒、哀、乐在眼神中显露出来,与语言的情感发展曲线同步发展,才能收到最佳演讲效果。

初上台的演讲者通常不会使用眼睛。上台以后,有的仰视天花板,有的俯视脚下,有的看看窗外,有的木然呆滞。演讲者应当知道,在台上,眼睛是不能随意乱看的,因为不同的视线,表达的意义有不同。视线向上,往往是思索或傲慢的表示;视线向下,往往是忧伤、愧悔、羞怯的表示;环顾左右则往往意味着神情慌张,心绪不宁。演讲者在台上,眼睛既不能一动不动地直观,也不能滴溜溜地乱转。

其次,除与听众交流情感外,演讲者还要学会用眼睛控制全场听众。有人曾将用眼睛控制全场的方法总结为:环视法和虚视法。所谓环视法,则是周期性地把视线从比赛场的左方扫向右方,再从右方扫到左方,从前面扫向后面,再从后面扫到前面,随时观察和注意场内听众。环视是照顾全场,统观全局的观察法,除有必要的短暂注视(如某角落不安静)外,演讲者不宜老是盯着某个人或某个地方。所谓虚视法,则多于刚上讲台时使用。刚上讲台,下面黑压压一片,不知看谁好,在这种情况下,未曾发言,先把全场前后左右扫一遍(以“震慑”全场),然后目光平视前方,好像在看着什么东西,但实际上什么也没看到。虚视法是一种转换目光,它有助于演讲者放松情绪,把精力集中在演讲内容上,但不可以老是虚视不动,那会显得表情木然。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脸面就是心灵的镜子。为了使面部表情更好地表达演讲者的内心情感,尤须注意敏捷和鲜明这两点。敏捷,即要能迅速地反映出内心的情感,表情应该和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产生,并同时结束。鲜明,即是指面部表情要准确、明朗,演讲者有时可以是满面春风,有时可以是莞尔一笑,有时可以是金刚怒目,有时又可以是痛心疾首。每点微小的变化,都要能让听众感觉到,喜就是喜,怒就是怒,一定要克服那种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表情。

面部表情讲究把握分寸,表情要与情感表达的幅度相吻合,应该是微笑的,就不要大笑;实在笑不出的,就不要强颜欢笑,更不要故作多情,以至皮笑肉不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