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镇后和,论辩心理制服法

先镇后和,论辩心理制服法

在论辩中,如果遇到丧失理智、极其蛮横、一意孤行、不听劝告的论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先镇后和”的论辩技法将其制服。所谓“先镇后和”法,就是在论敌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先运用具有威慑性的严厉言辞,“镇”住论敌,然后再针对论敌的特定心理,运用和缓的言辞,分析其言行的危害和严重后果,促使论敌冷静思考,恢复理智,从而被说服的一种攻心论辩技法。

1996年4月16日,福建省永安市汽车站饭店,来来去去的行人突然被眼前发生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挟持着一对青年男女对着人群高喊:“你们这两个狗男女,我今天非炸死你们不可……”只见那男子,腰间捆绑着7个炸药包,上面插着7个雷管,引爆装置固定在右手上,爆炸即将发生在公共场所。

车站的保卫干部立即向当地派出所报了警,派出所值班的副所长徐建明带着两名民警,飞速奔到现场。

犯罪分子仍在不停地大叫:“我跟你们同归于尽!”

徐建明这时心里十分有数,他精通犯罪心理学,判断出爆炸还不可能马上发生,犯罪分子的目的是要吓唬那个女人。徐建明便命令同来的两名民警,守候在大门外,随时接应自己。然后,脱下了自己的警服,换上便装,装成围观群众挤了过去。

这家饭店只有一个大门,看到了这种情况,饭店里的人相继撤离了。但是,还有20多名旅客在案犯的恐吓下,无法撤出现场,一旦案犯狗急跳墙,引爆炸药,后果不堪设想。

徐建明在接近现场的时候,听到有人说道:“是林友和这鬼东西在闹事。”他断定,林友和就是这个男子的名字。这为他制服案犯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有了这个条件就能和案犯搭上腔。根据他对现场情况的观察分析,决定用“先镇后和”的心理战术来制服案犯。

徐建明挤上前去和案犯搭上了话:“听说,许多人都认识你,你叫林友和。”

“我是林友和,关你屁事。是不是要送死?”

“你会抽烟吗?”徐建明递过去了一根烟。

“抽支烟,心会平静下来的。同归于尽,我看划不来,问题再大也好商量。我看,你马上停止,还来得及,还没有造成后果。”

“你懂个屁!”他开始理睬徐建明了。

“不瞒你说,我是警察,我说话算数。你要是不信,喏,请看证件。”说着,徐建明向他亮了。亮自己的证件。林友和看了一眼,不觉地愣住了,不知所措。

徐建明威严地说:“你知道这是严重的违法犯罪吗?如果你一意孤行,毁了自己,也害了大家,造成任何后果都会害了你。”

林友和被徐建明义正词严的话“镇”住了,脸上露出惶惑的表情。

徐建明看出他不稳定的心态,不失时机地继续说道:“你不要怕,只要你放下炸药包,按我说的去做,我负责实事求是地按法律办!法律是讲事实的。你的事,我清楚,你何必为女人这点小事斤斤计较呢!”

“这个狗婆娘,过去和我好,现在和这个狗男人好!”

“她有丈夫吗?”

“有丈夫……”

“夺人之妻,你本来就不对,她是有丈夫的人,她和你勾搭,又同他人勾搭,她是好女人吗?值得你生气吗?堂堂男子汉,何必为女色而自毁?我会依法来办理他们的。”

林友和看看这个既威严又讲理的警察,解除了“反抗意识”,手松开了,放开了被他挟持的人,按照徐建明的命令解下了炸药包。这时,其他两名民警靠了上来,把这3个人都带到了派出所。

围观的旅客议论说:“这个警察真神,不打不斗只用‘三寸不烂之舌’就制服了歹人。”一个学者模样的人说:“这叫用心理学办案。”

从这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可见,论辩中的“先镇后和”法有以下三个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