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同理心
心理学家发现,无论在人际交往中发现什么问题,只要坚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尽量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就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在发生冲突和误解时,当事人如果能够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了解到对方的立场和初衷,进而求同存异、消除误会。
(一)推己及人
同理心其实并不是什么新的想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同理心所要求的“推己及人”:一方面,自己不喜欢或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另一方面,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喜好的东西或愿意接受的境遇,并尽量与他人分享这些事物和境遇。西方文化同样也有强调和推崇同理心的传统:“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对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现实生活中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强调的也是同理心。无论是在日常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是善于体察他人意愿、乐于理解和帮助他人的人。这样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最值得大家的信任。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把同理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道德标准,而没有从个人发展与成功的角度去阐述同理心的重要性。事实上,同理心既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基石。社会学家发现,同理心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社会化则是一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前提。
(三)将心比心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通常来自对彼此的误解,或一方态度咄咄逼人,或一方拉不下脸来,或情绪过于激动,或过于固执己见……其实这都是可以避免的,同理心的作用就在于此。简单来说,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
在同样的时间、地点、事件,将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体谅他人。人与人之间不仅需要关心,还需要爱,需要对于别人的处境感同身受。有了同理心,我们就不会处处挑剔对方,抱怨、责怪、嘲笑、讥讽便也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赞赏、鼓励、谅解、扶持。这样一来,人与人的相处便会变得愉快、和谐。
(四)建立信任
同理心对于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它体现在一个人一旦具备了同理心,就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这里所谈的“信任”不是指对个人能力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能把某项工作做好),而是指对人格、态度或价值观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的出发点是好的,相信在我面前不必刻意设防或掩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同理心就没有彼此之间的信任,没有信任也就没有顺利的人际交往,也就不可能在分工协作的现代化社会中取得成功。
有人可能会问:“在人际交往中,信任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生活中,当你无意中冲撞别人时,如果对方非常信任你,在多数情况下对方会不会一笑了之?如果你们没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一次小小的冲突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麻烦,所以英国作家乔治·麦克唐纳(GeorgeMacDonald)说:“信任是比爱更好的赞美。”
信任关系来源于同理心,要建立信任关系,就要在人际交往中逐步体现出自己的同理心,并以此证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你对别人越真诚,越善于倾听、体谅、尊重或宽容别人,别人也就会对你越真诚、越信任。如此继续下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人与人的交往就非常顺利了。
(五)相互理解
同理心不仅是为了理解别人,也是让别人理解自己。同理心并不要你迎合别人的感情,而是希望你能够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情,希望你在处理问题或做出决定时,充分考虑到别人的感情及这种感情可能引起的后果。
(六)建立亲密关系
拥有同理心,亲密关系才得以建立;反之,传送与接收同理心的神经线路会短路。若某天当一个人发现世界在不断地亏待自己,对自己的感觉不闻不问时,他将不再努力尝试跟其他人建立关系。可想而知,其后果将是他开始去伤害别人,以生气或暴力作为情绪的出口。

德堡医疗中心与亲身体验
2000年,圣路易斯SSM德堡(SSM DePaul)健康中心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波特(RobertPorter)带着他的愿景找到了IDEO公司。罗伯特·波特看过美国广播公司《夜线》(Nightline)栏目的一期节目,在那期节目里,栏目主播泰德·考博尔(TedKoppel)向IDEO发出挑战:要IDEO公司在一周时间内重新设计美国的购物车。罗伯特·波特希望与IDEO公司讨论如何将IDEO公司的设计流程应用于该院新区的建设。可是IDEO公司也有一个愿景,IDEO公司看到了一个机会,可以实现全新而激进的“合作设计”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使设计师和医疗专业人士能够协同工作。IDEO公司给自己的挑战是从急诊室入手,这可能是所有医院中要求最高的部门了。
核心团队成员之一,克里斯汀·西蒙萨里安(KristianSimsarian),凭借自己在技术及复杂系统人种学研究方面的高度专业特长,着手体验病人的经历。要做到这一点,有比像病人那样登记入院、经历从被接收到检查的一系列急诊经历更好的办法吗?克里斯汀·西蒙萨里安假装脚受了伤,将自己置身于普通急诊室患者的位置。他亲眼看到了登记的过程是多么令人迷惑,并用摄像机拍了下来。
当被告知需要等候、却没人告诉他在等什么或者为什么要等时,他感受到了烦躁。当被一位不知是谁的医院工作人员用轮椅推着,沿一条不知通向哪里的走廊穿过一扇令人生畏的双开门,进入令人炫目、喧闹的急诊室时,他体会到了由此而引起的焦虑。
当克里斯汀·西蒙萨里安小心翼翼地把摄像机藏到他的病号服下面,以一种外科医生、扩士、救护车司机都无法做到的方式,捕捉到了病人的经历。克里斯汀·西蒙萨里安完成这项秘密任务回来后,设计团队回放了未经剪辑的录像,发现了许多可以改善病人体验的机会。当耐着性子看完没完没了的吸音天花板、看起来都一样的走廊和毫无特色的等候区时,团队成员越来越清楚地知道,这些细节才是他们所要讲述的新故事的核心。录像上令人窒息的沉闷,把设计团队带进了克里斯汀·西蒙萨里安——也就是病人对不透明就诊过程的体验。这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体验到了无聊与焦虑的混合感觉,即在当感到迷失、处于信息不全且局势不能掌控的情况下,这种感觉就会袭来。
设计团队意识到,在这个情景中有两种相互抵触的描述:医院看到的是用保险确认、医疗优先和床位分配来描述的“病人经历”。而病人的亲身经历则完全不同:本来就因生病而紧张的感觉会在治疗过程中变得更糟。根据这些观察结果,设计团队得出了结论:医院既要考虑从医疗和管理角度提出的合理化要求,又要考虑与关注在此情境中病人的体验与感受。这一洞察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合作设计”项目的基础,在此项目中IDEO的设计师与德堡的医务人员协同工作,仔细探查上百个可以改善患者体验的机会。
克里斯汀·西蒙萨里安对急诊室的造访暴露出患者就诊经历的多个层面。在最显而易见的层面上,我们了解到他所处的实际环境:我们能看到他所看到的,触摸到他所触摸到的;我们观察到的急诊室是个紧张、拥挤的地方,在那里病人几乎得不到任何提示,不知道正在发生什么;我们感受到了拥挤的空间和狭窄的走廊,并注意到预先计划好的和即时做出的互动都会在此发生。我们或许可以推断出,急诊室的设施是根据专业人员的需求,而不是根据患者的舒适度而设计的,这样设计也许不无道理。将看来好像无关紧要的细节逐渐积累起来后,就会带来新的洞察。
第二个层面的理解不如认知那么具体。通过亲自感受患者的经历,设计团队获得的重要线索,也许有助于将洞察转化为机会。患者是如何理解他所处的境况?初次就诊的人如何搞清楚这个实体的和社会的空间?什么东西最让他们感到困惑?这些问题对认清所谓的“潜在需求”至关重要,这些潜在需求可能很强烈,但人们却无法清楚地将其表达出来。通过与前往急诊室忧心忡忡的患者换位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设想出如何改善用户体验。有时我们用这些洞察来突显新方法。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恰好相反,采用普通和更熟悉的方式会更为合理。
第三个层面的理解超越了功能和认知的层面,当我们开始理解什么样的想法会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时,这个层面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在这里,对情感的理解,也就是同理心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