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计划书的作用

一、商业计划书的作用

商业计划书是商业项目、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报告,也是所从事商业行为、运营方案的说明书。对于其作用和价值,总结如下:

(一)介绍和推销自己

根据实际用途和应用场景,商业计划和项目的发起方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别人了解自己。需要通过商业计划书介绍自己、展示自己,让对方了解,获取对方的初步信任,才能进行下一步。这就如同两个人相亲一样,在别人没有看到真实面目之前,总要给别人一个了解我们的途径。商业计划书就是相亲之前的那张照片,需要根据目的及对方可能关心的问题,配合介绍人的讲述,有针对性地展现优点和优势,让对方记住,让对方感兴趣。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告诉对方我们有什么、要什么、干什么。介绍自己的时候,要把这些都说清楚。

(二)获得投资和合作

投资者每天会接收到很多商业计划书,商业计划书的质量和专业性是关键。商业计划书就是开启事业大门的敲门砖,是面对潜在合作伙伴的拜帖和邀请书。无论是引发双方接触的兴趣,激发对方与我们进一步商谈的热情,还是推进合作的步伐,我们不仅需要深入的思考、口头的陈述,更需要一份系统的方案,让对方相信我们的项目是成熟的,可以落地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同时也让对方感受到我们合作的意愿与诚意,增加一份成功的砝码。一份高品质且内容丰富的商业计划书,能够把公司和项目的优势、潜力、运营思路、商业模式等完美地展现给投资者,将会使投资者与合作伙伴更快、更好地了解投资项目,对项目有信心、有热情,以获得其青睐,动员促成投资者、合作伙伴参与该项目,最终达到吸引投资合作的目的。从这一点来说,项目发起人在争取获得投资与合作之初,首先应该将商业计划书的编制和撰写列为头等大事。

(三)是双方的沟通工具

无论是商业项目的运作,还是企业经营,都离不开参与者的相互沟通和协作。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如果缺少共同认可的方向和方案,就难免产生歧义,继而发生分歧和冲突,影响项目的推进。要实现合作成功、共享信息、沟通顺畅、认识统一,行动一致是基础和前提。而商业计划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向投资人及合作伙伴提供信息,促进双方的沟通与合作。在这里,商业计划书无疑就充当了沟通工具的角色了。撰写商业计划书,不仅要介绍企业和项目,更要使用数据直观展现项目的价值,从而吸引到投资、信贷、员工、战略合作伙伴,或包括政府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成熟的商业计划书不但能够描述出公司的成长历史,展现未来的成长方向和愿景,还要量化潜在的市场盈利能力。对项目的整个过程有一个通盘的策划,对所存在的问题都有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对可能存在的隐患做好预案,并能够提出行之有效的工作计划。而这些又都会成为发起人、投资人、合作伙伴、运营者建立信任、沟通顺畅、正确决策、积极执行的基础。

(四)是企业的管理工具

商业计划书不仅是一份商业策划方案,也是一个计划工具,它能引导你走过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一份有深度的商业计划书能帮助我们认清市场风险和障碍,从而让我们绕过它。对于新创企业或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有四个基本目标:确定机遇的性质和内容;说明利用这一机遇进行发展所要采取的方法;确定最有可能决定企业成功的因素;确定筹集资金的工具和渠道。

通过制订相应的商业计划,企业或项目参与者及运营者会对自己企业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商业计划书的制订保证了项目整体运营的协调及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及时发现新的机遇或不足。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目标客户,掌握竞争环境,规划市场,制定销售及价格策略,以进一步提升项目的成功率,也可以帮助我们抢在市场恶化之前,应对项目出现的偏差,以便有足够的时间为未来做打算,防患于未然。很多创业者都与他们的雇员分享商业计划书,以便让团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业务到底走向何方,并让上级和下级的意志得到统一。

(五)是承诺工具

对于创业者或者企业经营者来说,商业计划书其实也是一个承诺工具,特别在融资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企业和投资人签署融资合同或合作协议的同时,商业计划书往往将作为一份合同附件存在。与这份附件相对应的是主合同中的对赌条款。对赌条款和商业计划书将共同构成一个业绩承诺:当管理人完成或没有完成商业计划书中所约定的目标,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将在利益上如何重新分配。在执行公司内部管理时,上级和下级就某一特定目标达成一致以后,他们合作完成的商业计划书就记录下了对目标的约定。这样的约定,将成为各类激励方案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商业计划书作为承诺工具的作用和价值,也体现在上级与下级的合作关系中。公司战略得以实施,必然意味着必要的资源投入,同时也需要全体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领导者统筹全局,运筹帷幄。一方面,只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才能让领导者下定投入的决心。另一方面,稳定的战略思维,又是领导者凝聚人心和统一指挥不可或缺的基础,是上级对下级最重要的承诺。下级可以原谅因为具体环境的变化、市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认识的提升所带来的行动计划乃至战略的调整,但是,没有任何人愿意和一个朝三暮四、朝令夕改,不具备战略思维和意识及战略眼光的领导人共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