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劳动教育的重塑与探索革新(1978—2011)

1.2.2 劳动教育的重塑与探索革新(1978—2011)

邓小平同志把劳动教育视为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则,他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学生学的和将来从事的职业相适应,学以致用,并认为要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198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认为,改革开放与科学技术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靠的是知识、人才,他形象而生动地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他把劳动者定义为“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可见他对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高度认同。他还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说:“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因此要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尖端人才,不仅如此,还要尊重知识分子,增加他们的劳动报酬,提高他们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调动脑力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更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保证他们集中精力从事科学文化活动。邓小平提倡按劳分配原则,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江泽民的劳动观深化了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重新界定了“生产劳动”的范围。他指出,社会中创造社会财富的核心力量已经由依靠体力劳动、简单劳动为主转向依靠脑力劳动和复杂劳动为主。所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技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等高素质人才也应该成为我国广大劳动者中的一分子,并日益成为我国价值创造的主体。他提出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只要是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益的劳动,那都是辛苦的、光荣的、值得尊重的。因此,我国要保证让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都得到保护与尊重。他提出“四个尊重”,赋予劳动新时代特色。江泽民关于“四个尊重”的观点克服了以前经典著作中关于劳动的抽象的印象,实现了质的飞跃,赋予劳动以新时代特色。

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马克思劳动观的继承与发展。胡锦涛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八荣八耻”,它强调“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从而把哲学层面的劳动观贯穿到行为规范层面。他还结合中国特点,丰富了体面劳动的思想。为了能够确保“体面劳动”的真正实现,胡锦涛在立法定策、管理制度、政府职能、社会团体、工会监督等诸多方面做出阐述,给出指示,以保障广大劳动者的权利权益,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逐个方面攻破,要把与劳动者相关的问题做好、做透、做实,不搞“花架子”,真真切切地保障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发挥广大劳动者在推动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的主力军作用。胡锦涛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和劳动者,和谐的社会发展就离不开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能否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