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传递价值导向,提供知行路径
长期以来,受一些传统观念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的影响,以及社会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冲击,大学生存在劳动能力较弱、劳动精神不强等现象。在高校,一些学生逃课睡觉,功课严重抄袭;或超前消费,花钱无节制,贪图享乐;或没有创业能力又好吃懒做、不务正业;或追求安逸生活,幻想一夜暴富;或就业时对薪酬期望过高,频频离职、私自毁约。新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其人生中最激情四射、活力无限的宝贵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敢于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重要时期。所以,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实现个人梦想与追求,就必须兢兢业业、工作勤恳、坚持不懈地付出劳动。对此,学校应继续提高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力度,积极宣传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使学生们可以利用企业实习、课堂教学以及个人学习等渠道进行大量劳动,致力于使自己成为集专业技能与劳动素养于一身的优秀人才;让学生们在挥洒汗水、感受生活的过程中养成坚强的心理品质,通过不懈努力、艰苦拼搏实现自我成长,自我磨炼。学校应帮助学生摆脱“重学轻技”传统理念,树立“工匠精神”,激发成为工匠的积极性;利用校企一体化教学方式确定培育主体,为校企文化互通巩固坚实基础;采取校企“育用”结合等新的培育模式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构建培育平台;优化培养工匠精神的教学实践环境,使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效果更加显著。
尊重工匠品质的社会氛围能为传承技艺和工匠精神提供可能。学校应积极响应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社会连同高校在内必须共同科学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但要让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的知识技能,有一技之长,又要对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进行大规模推广宣传,让学生拥有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格,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只有科学均衡地培养人才、储备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继续为国家的技术创新输入更多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