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大学生劳动素质异象
2014年,江西某大学曾推行“自主保洁”试点,于是辞退了保洁员,要让学生自主负责起寝室和楼栋的保洁。可原本期望的整洁环境并没有出现,学校楼栋垃圾成堆,厕所堵塞。该事件迅速被媒体曝光,引发舆论热议。学校的初衷是想用劳动提高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主能力和责任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此举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可以说,它反映出了大学生不爱劳动并非子虚乌有。
那么,大学生不爱劳动有哪些直观表现呢?
首先,劳动意识淡漠。不少父母“崇尚分数,崇尚快乐”,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无从谈起。有人说,“很多大城市的孩子生活在云端,不接地气。他们知识广博,却没看到真正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他们离自然、离土地、离劳动者越来越远”。错误的劳动观念一旦养成,大学生就会产生价值偏差,如不尊重环卫工人、家政人员、快递员等普通劳动者;一些大学生不再视勤劳为美德,很难体会到生活的不容易,认为体力劳动都是可以“购买的服务”。
其次,动手能力较差。富士康总裁郭台铭曾在某高层论坛上吐槽,说大学教育与工厂的实践有很大差距,大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强。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呈现一些新的特征: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平均求职过程长,有统计称,全国历年累积未就业大学生达200多万人,这些人或者无法就业,或者频繁地跳槽;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高专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市场急需的人才存在明显差距,劳动力市场供给侧存在结构、质量偏差,企业招不到人才。
长期缺乏劳动的大学生,会出现什么不良“症状”呢?
一是体能体质下降。有报告指出,“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下降”。一部分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学生,仗着祖父辈及父母的宠爱,连家务的边都摸不到,缺乏最基本的劳动内容,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惰性心理,而且长期的溺爱造成了不少学生娇气的性格。长期缺乏必要的劳动,不仅失去了健康的体魄与健全的意志,而且影响了德智体美的发展。
二是消费观念超前。有网民热议,大学生冲动、从众、跟风、攀比消费趋势明显。很多商家为刺激大学生消费,不断推出很多诱人的消费活动。处在走向成熟过渡期的大学生,在思想上容易受到干扰,又缺乏理财观念和劳动精神指引,所以,这个群体中高消费、提前消费者越来越多。比如,有些学生陷入借贷陷阱,仅仅是因为羡慕他人的高端手机、贵重饰品、品牌包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