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家庭:树立终生榜样

2.3.3 家庭:树立终生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长的思想和言行对于良好劳动家风的形成及对子女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行为的塑造至关重要。当前一些大学生中出现的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体力劳动者的“四不”现象,究其原因,除社会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也与家长望子成龙、出人头地、轻视劳动教育和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有很大关系。从叠被子、打扫卫生到洗衣做饭,这些看似琐碎、不起眼的生活技能,却是孩子们锻炼自我、体验劳动乐趣的第一道门槛。从这一伸手一弯腰、一根线一粒米的家务琐事中,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激励,也能从劳动中体验到满足自我需要的快乐,他们成长的基石也在劳动中一层层夯实。

我国历史上一直比较重视劳动教育。中国古代社会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重视“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如《曾国藩家书》把曾氏家教的内容总结为八个方面:猪、蔬、鱼、书、早、扫、考、宝。其中,养猪、种菜、养鱼、扫除等属于劳动教育。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子女自然而然就树立起劳动观念。如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就会产生“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后果。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他们虽然身居高位,日理万机,但他们对“家事”一点也不含糊马虎,特别是对子女的教育,从不以自己的特权为他们谋半点私利,从不在工作、学习、生活上搞特殊化,不接受组织上的特殊照顾,他们教育子女克勤克俭,要求自己的孩子到普通的学校去学习,到工厂车间和普通工人一起上班,到农村去和劳动人民一起种地……因此,现代社会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和实施家庭劳动教育,引导他们主动担起责任,学习和改进教育孩子的方法,自觉纠正各种错误思想和做法,努力使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成为“好家风”“好门风”,彻底摒弃“拼爹”“啃老”等不良社会风气。

小故事大道理

高才生被劝退回家

魏永康2岁时便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时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小学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8岁时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时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时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他的妈妈曾学梅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于是,曾学梅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都包下了,包括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后来读湘潭大学时,曾学梅也一直跟在儿子的身边“陪读”,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来到北京读书后,魏永康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便执意不要母亲“陪读”,孤身一人北上求学。身边突然没了母亲的照料,魏永康感到很不适应,竟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年冬天,他竟然穿着单衣、趿拉着拖鞋去天安门逛了一圈,周围的游客像看怪物一样使劲盯着他看。2003年,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回家,其中长期生活不能自理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一个人脱离基本的生活劳动,即使拥有超群的智力,也未必能适应社会。

思考与感悟

学完本章内容后,同学们应该对我国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应该认识到了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请根据你所在学校的情况,分析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指出可取之处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又有哪些?关于那些劳动意识缺乏、劳动态度和价值观出现偏差的案例,你觉得学校、社会、家庭应怎么加强劳动教育?书中所举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先进典范,给社会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你觉得他们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