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学校:丰富理论与实践
2025年08月10日
2.3.1 学校:丰富理论与实践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劳动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有专家建议要尽快实现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将高校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并要求给予足够的时间保障。比如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安排16周课程,每周不少于2课时,共计32课时,还应安排2次劳动实践课,设置2学分。实施课程化后,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劳动教育的水平,老师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能保障劳动教育效果。也有学者建议,可将校内服务型岗位面向学生承包,将校内涉及学生服务的岗位划为义务服务岗和有偿服务岗,将部分后勤管理、环境卫生、学习辅导等岗位承包给学生,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岗位,以提高办学效率,节约办学经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劳动技能。
不少学生实践活动进展顺利并取得了良好反响,比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陕西省延川县成立全国高校首个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红色筑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劳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奉献”。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关于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南开大学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依托学校图书馆、后勤保障部、膳食服务中心,先期建立3个劳动教育基地,为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搭建平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3个基地将开发设置多种劳动实践岗位,学院与各基地对接,选取设计与本院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相适应的劳动项目,供学生以学院为单位,集体参与劳动锻炼。响应党和习近平主席的号召,湖南高校长沙医学院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用劳动赚取学分,该校大学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锻炼,也在实践中懂得了劳动的辛苦,从而更加珍惜与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