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大学生劳动观调查分析

2.1.2 大学生劳动观调查分析

2018年,华东理工大学的三位老师对大学生的劳动观做过地区调查,他们以上海某高校作为样本,线上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1520份,得到有效问卷1352份,有效率为88.95%。通过分析,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一是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57.84%的大学生对物质报酬较为看重,认为劳动的对等结果应该是物质报酬,缺少物质报酬的激励,就会降低参加劳动的自觉性,也会降低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被问及“毕业后选择工作的标准”时,65.83%的受访者将“薪酬福利”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仅有19.08%的受访者表示在择业时“首先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开始从强调人生价值的实现转向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二是劳动态度趋于消极化。在回答“是否认为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为高级”的问题时,42.06%的受访者持肯定态度。大部分大学生将脑力劳动划分在体力劳动之上,片面地认为劳动占据了学习时间,增加了学习负担,进而排斥劳动、不想劳动。在学习上表现为抄袭、旷课、不参加集体活动、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到毕业求职时,表现为缺乏积极的劳动态度与实践勇气,有挑肥拣瘦、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择业观。

三是劳动意志呈现曲线化。在回答“是否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积极性差异。大一学生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比例为57.84%,大二学生略有下降至49.04%,大三学生则降至最低点22.04%,大四学生又大幅回升至50.81%,研究生群体的比例为65.83%,整体从学习阶段上呈现出曲线变化。对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大一学生的首要原因是“做志愿服务活动是有意义的事”,大二、大三学生不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首要原因是“学习时间宝贵、课程任务较重”,大四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首要原因是“抓紧锻炼机会提升自身素养”,研究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首要考虑是“为毕业求职走向独立做准备”。

四是劳动能力日益削弱化。仅15.68%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做家务”,63.31%的受访者表示“偶尔做家务”,21.01%的受访者表示“不参与做家务”。而关于做家务的动力,66.6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是被迫做家务的,只有少数大学生是自己主动要求承担家务劳动。当被问到“多长时间打扫一次寝室卫生”时,68.05%的人表示“打扫寝室卫生的习惯不固定”,2.96%的人表示“室友打扫,自己不参与”,27.22%的人表示“轮流打扫”,另有24位同学(占比为1.78%)表示“自己承担了打扫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