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2 鼓励学生创新,强化课程模式与“互联网+”相适应
当前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全产业的升级换代,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也改变了制造业生产的全过程。“互联网+”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满足“互联网+”行动计划对各专业的要求,既要让学生熟悉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等新技术,又要加强在创新驱动理念引领下对绿色制造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课程建设也要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慕课和微课的多资源精品课程的学习,助力职业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因此,在“互联网+”新业态背景下,将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依托互联网平台,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导向,以增强职业院校课程吸引力为出发点,以调动技能型人才的学习主动性为切入点,以提高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效果为落脚点,设置适应“互联网+”业态的课程模式,为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广阔的交互式教育学习平台。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育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工具。针对新型行业企业和岗位的新需求,树立“用户意识”,关注“用户体验”,以服务学生发展和提升服务企业能力为出发点,同时打造一批“互联网+”模式下的教师专业技术技能创新示范实训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完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变化。通过开创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开展创新知识讲座活动,邀请知名的成功创业者或企业家来校分享创业经验。在校园中营造出创新创业的氛围,鼓励学生追求创新。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与高职院校积极配合,将行业发展动态、创新点等内容与学生分享,广泛开展科技服务、相关比赛活动。还可以根据高职院校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建设大学生产学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大学生悦创空间等,引进校外实体企业驻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技能培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