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培养当代鲁班——我国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着力点
中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培训地点主要是在学校,职业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支出,职业教育的授课方式以灌输式为主。德国和瑞士职业教育的经验表明,以培养大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是缓解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第一,深化对高端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德国制造业之所以如此强大,与其培养的高端制造业技能型人才是分不开的。然而,我国的制造业面临大而不强、高端制造业技能型人才供给短缺的现实情况。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势必成为培养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力资本的主体。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机构)加工制造类专业年均招生和毕业生人数在100万人左右,高等职业院校制造大类专业年均招生和毕业生人数在40万人左右,职业院校成为为我国输送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来源。但是根据调查,中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而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升级,我国对高端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多的。此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年)》的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具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分别占制造业人才总量的29%和2%。由这些数据可知,我国对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的供需是失衡的,需求大于供给。因此,为了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提质增效,需要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加强高端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要注重高端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努力实现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的供需匹配。
第二,推进对技能型人才软技能和硬技能的协同培养。德国严谨、刻板、细致的工作态度,瑞士制作产品精良、技艺高超的标签,都与他们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密不可分。软技能又称“通用技能”“关键能力”“可迁移技能”等,它是一种非技术技能,如计算机能力、读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这种软技能也包括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与此同时,技能型人才也要加强自己生态伦理意识等软技能方面的培养,从而推动绿色制造,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升级。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大局,为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应坚持把硬技能和软技能协同培养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实现对技能型人才的高效利用。因此,需要走出一条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基于市场需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软技能和硬技能协同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道路。
第三,注重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紧跟国家经济发展步伐。德国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瑞士三方协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与本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而我国目前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常态下,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比例明显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用工难”问题,一方面是企业求贤若渴却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是家长或学生不愿意就读职业院校。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11—2015年各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的相关数据得知,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始终保持在1.04以上,可知劳动力市场对求职人员的需求总是略大于供给。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专门性技能的高级技工尤为缺乏。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对各技术等级供求分析的数据可知,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1.9、1.89、1.99。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了我国高技术技能人才严重供不应求。而技能型人才用工荒背后的实质问题,也就是技能型人才的供应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或者脱节。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技能型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既有利于破解用工荒问题,又有利于为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小故事大道理
李克强鼓励“工匠之师”:让工匠精神深入每件产品每道工序
“你们不是一般的工匠,你们是‘工匠之师’!”走进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李克强总理来到机声隆隆的数字制造技术实训室,他对在这里上课的同学们说,“你们毕业后既是‘老师’,又是‘师傅’,希望你们既像老师一样传授职业之技,又像师傅一样传承工匠之魂,培育铸就大批‘中国制造’的合格人才。”
2017年9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考察。这是我国第一所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的师范学校,2003年开始将部分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模拟车间,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能与知识。
在模拟自动生产线流程的数字制造教学工厂,李克强俯下身子,饶有兴致地看用于教学的自动运输小车,并详细了解了数控模拟生产线。得知这里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实习,李克强欣慰地说:“这很重要。你们从一开始就把书本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学习结合起来,将来你们培养的学生才能动脑动手齐头并进,让制造的产品精细、高质量。”
“总理您看,这是进口刀具加工出来的效果,这是我们自己研制的刀具加工出来的效果。”在徐国胜技能大师工作室里,国家技能大师、“津门工匠”徐国胜向李克强展示对比超精密数控加工零件的加工精度。这个工作室以数控技术专业建设为基础,通过技能训练、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发挥着带徒传艺、技能攻关、技艺传承的作用。
李克强随即应邀用测试仪测量成品件的光滑度。“0.7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在场的工匠介绍说。
得知这一精度是工匠仅用每分钟1500转的转速加工而成的,李克强说:“这就要靠工匠的手感和诀窍了。”他鼓励徐国胜说,“你是大师,不光靠言传,还要身教,带出更多的大工匠。”
李克强用生活中所见的大众产品举例说:“我们已经有精密制造的工艺,但在生产普通日用消费品时,总觉得‘差不多就行’‘没必要’。”
“要让工匠精神渗入每件产品的每道工序,无论是大工厂,还是小工厂,乃至小作坊,都能生产精细优质的产品,使中国制造不仅物美价廉,而且品质卓越。”李克强强调,“所以你们是使‘中国制造’将来能够跃升的重要支撑力量。”
临别前,学生柴芳政将一张铝镁合金卡片交到总理手中。这是他利用为企业定制的便携式光纤激光打标机制作的,上面用行楷刻写着“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八个字。李克强语重心长地说:“这很对,有匠心才能有品质。”
走出大厅,李克强对前来的师生们提前致以教师节的慰问。“你们不仅讲解书本知识,同时传授职业技能;不仅引导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同时培育修炼匠心、格物致知。”李克强说,“有人把教师比作灵魂工程师,我希望你们同时成为‘中国制造’卓越雕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