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加强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和创新
在大学教育中,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劳动教育永恒不变的目标与追求。让学生通过劳动感受到益智、益美以及益德是劳动教育的主要价值。技术的日新月异,使高校教育渠道与教育方法日益多元化,不过,课堂教学依旧是其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劳动教育课应将课堂主渠道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第一,设置公共必修课,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改变“少劳多得”的不良心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第二,在专业教育中结合劳动教育。大学生深知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对其高度关注,因此,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以劳动教育作为专业课程的补充,必然可以在思想上得到学生们的支持与认可。此外,为了增加劳动教育成效,可以在专业实践中加大劳动实践力度。第三,增加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的针对性。按照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推出与学校建设相符、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劳育课程,尽可能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与热情。第四,学校主动走近企业、深入行业,以现代学徒制教育方法,向学生推广体验式教学,利用一系列的见习活动和实习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工作实习机会,使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环境里,根据作业要求、生产项目、工艺标准以及师父指导,以企业行为准则去规范个人工作行为,从中领略到企业的文化、精神及职业道德,主动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行为、工作信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018年版)》,当中,对敬业精神与工匠精神进行了强调。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加入劳动者的敬业精神与工匠精神,以此作为对劳动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出台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对技术工作培养、保障、考评、激励以及使用等举措进行了优化,努力做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使技术人员的荣誉感、存在感及自豪感不断提升,有效调动技术人员的创新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