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 弘扬工匠精神文化的重要意义

8.1.1 弘扬工匠精神文化的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是一种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注重实践、强调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动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与时俱进、求新求异、独具匠心的创新精神。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完美、探索未知、专心致志的人格和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高质量的产品和高品质的服务越来越得到市场认可。社会对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强烈需求,折射出的是当今社会生产、服务领域工匠精神的缺失。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与职业性双重属性,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贡献最直接,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双创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育工匠精神、造就大国工匠、培养“双创型”人才,职业教育的适切性、紧迫性和使命性不言而喻。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生产和服务领域一线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现代高技能“鲁班”,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丰富工匠精神内涵的有效方式,更是高职院校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工匠精神培育,为工匠精神培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西方文化中,工匠精神更多表现为一种纯粹的理性精神,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就用大段文字论述了工匠技艺的目的——精益求精,制造完美产品。显然,西方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体现了个体对完美、极致、卓越的追求,并没有浓厚的道德色彩。从起源上看,工匠精神源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劳动效率、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自从人类社会产生社会分工后,就产生了市场竞争,生产者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不断创新劳动产品、提高产品品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行业和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技能渐渐成为个体安身立命之本。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体现了社会对职业选择、劳动技能、劳动态度的总体意识,体现了经济发展、社会价值的发展趋势。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产品制造、商业服务、科研创新等领域,还体现在教育、医疗、公务活动等领域,是一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价值观。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敬业奉献、专心致志的职业品质和劳动精神,也是劳动者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通常情况下,可以从敬业、精致、专注和创新等方面考察工匠精神的内在本质。其中,敬业是劳动者全心全意投身所从事的事业的精神状态,如孔子所说的“修己以敬”“敬业乐群”等;精致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所展现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动品质,如老子所说的“天下之事,必作于细”;专注是指耐心、专注、极致的劳动精神,如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创新是指劳动者在产品制造中所表现的革故鼎新、打破传统的智造精神,如中国高铁、移动支付等都是创新精神的典型代表。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中西方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有着较大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多将工匠精神视为一种做人做事的道德精神,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以及对善美境界的追求。在中国人眼中,真正的工匠精神应当是道技合一、德艺双馨的完美精神。在长期发展中,以道德精神为内核的工匠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国的文化体系、教育体系和社会心理之中,成为影响民族性格和个体行为的重要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