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厚师道,养成敬业信仰

4.2.3 厚师道,养成敬业信仰

从职业养成视角来看,工匠精神的养成需要承师、重道,培养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价值取向。

其一,厚师承。古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北宋大儒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代工匠安身立命的技艺主要采取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承模式,当今许多传统工艺仍然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现代科技也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素养和精神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学习和训练。

其二,执彼之道,求大道。具体技术虽是“小道”,但是好的工匠,是能够以小见大、识微知巨的,他们能够从日常具体的技术中挖掘出人类乃至万物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的“道”,就是人类乃至万物所必须遵守的普遍规律,即“大道”。所以,工匠应有匠心,善思考,能“治大国若烹小鲜”。“求大道”还有另外一种追求:传统工匠精神强调“以道御术”,即技术行为和应用要受道德伦理规范的驾驭和制约,遵循经世致用的原则,限制“术”的负面影响。当代工匠精神的“以道驭术”,也就是说科技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和科技伦理,不能“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斤斤计较于“小道”。

其三,信仰于心,敬业前行。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公民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基础,是人们寻求幸福生活的保证。传统工匠精神,具有内涵十分丰富的敬业观念:一是对职业本身的尊敬;二是尊师重道、修德立身;三是在师徒相承中,师者豁达、包容、倾己传授,徒者谦虚、勤奋、自强创新;四是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当代工匠精神不仅包含有敬业精神,而且是一种信仰,正如大作家沈从文先生所言,“文学之于我,不仅是兴趣,而且是信仰”。工匠精神正是一种敬业信仰,体现了劳动者对自身职业的高度认知和价值认同,不仅有被动的职业精神,更有主动的志业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乐于将工作做到完美、极致,在工作中享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