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 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价值要求

8.1.3 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价值要求

第一,价值主张:坚持知行合一。知与行,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孔子主张把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应用结合起来,知行统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职业院校“双师”素质的老师不仅要在理论知识上知道是什么,而且要具备相应专业实践经验,通晓如何做。为保持职业教育这份特别的活力,就要重视职业院校与市场关系的构建,既需要职业院校开设相关的理论课程培养训练技能型人才的“知”,也需要企业行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搭建服务平台进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从而在实践操作中强化技能型人才的“行”。也就是说,技能型人才在完成所需技能必备的文化基础课、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后,需要与生产实践、工作过程相结合,通过实践操作为其“助攻”。

第二,价值传递:坚守敬业乐业。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为了使铸造的剑达到至臻化境,铸剑师们专注、敬业、执着,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是主流,民族精神中,严谨理性和敬业创新精神有所欠缺。在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匠人一直都享有极高的荣誉和地位。以德国为例,德国工匠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非常热爱与专注,术业有专攻,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和坚韧,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件产品,力尽完美。因此,“德国制造”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所以,我国要抢占制造业制高点,实现从“Made in China”到“China Manufacturing”,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以及人们越来越追捧高品质消费的情况下,需要一大批技能型人才敬业地完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只有以敬业乐业的工匠精神作为价值支撑,才能提高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第三,价值实现:践行德艺并举。在儒家思想里,“德”为第一要义。“德”字在《论语》中的意思分别有恩德、作风、道德、君子德风等。“艺”在《论语》中一般都认为是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此外,《论语》中的“艺”既指技能,也指艺之道。也就是说,《论语》倡导“艺”要熟练、精通而不追求数量多,等到人在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达到一定境界以后,掌握的“艺”和人的“德”相结合,从而达到“道”。“以德为先”“德艺并举”的人才观是中国“工匠精神”宝贵的财富。“德”是人的立身之本,是根本性的;“艺”是服务社会和成就人生的手段,是工具性的。无论是完满“德”还是熟谙“艺”,正确的观念应是把“德”摆在第一位。然而,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往往面临“慢工出细活”和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在进行抉择时,有许多人只图眼前利益,甚至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在这点上,要学习德国企业“珍视‘身后名’,不贪‘眼前利’”的精神。

小故事大道理

陈熠舟:梦想一点点“花开”

“梦想是生命的灵魂,是心灵的灯塔,是引导人走向未来的信仰。”这是陈熠舟最喜欢的一句话。这位95后创业者,从大二开始组建创业团队,也亲眼见证了梦想一点点“花开”。

陈熠舟的梦想起航于一段叫《七十三封信》的视频。这段视频讲述了留守儿童葵花写给外出父母的七十三封信的故事。故事里孩子无助的呼唤深深刺痛了她的心,她由此开始投身教育公益活动。其间,她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既能节省时间又能给孩子更多陪伴?渐渐地,一个在线教育创业的想法在她脑海中萌生了。

陈熠舟创业的初衷是研发智慧教育平台,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学校老师的认可。从带头组建创业团队,到参与研发和引进平台技术,再到创业梦想落地,一步步走来,每一次遇到瓶颈时,她都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有希望。

2016年2月,在学校支持下,她注册成立了学校首个教育创业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凭借自主研发的智慧教育双师技术3项国家专利,她开始了教育创业。现在她已拥有两家教育创业公司,平台拥有2000多个学生用户,她也晋级2016年国际青年科技创业大赛全球总决赛,获得2016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名)、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与此同时,她还在校内建立在线勤工助学基地,为师大的贫困学子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陈熠舟认为,教育公益,不是简单的物质资助,而是通过教育与精神的双重陪伴,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

在原先专利平台的基础上,她又主持研发了“智慧云”公益平台。2016年7月,她带领团队远赴广西临近中越边境的希望小学,开展为期1个月的支教;同年8月,她又带领团队前往贵州遵义继续开拓,探索建立“智慧双师型”在线支教模式;2017年2月和3月,团队分别赴青海可可西里、青海果洛以及南海三沙的学校搭建在线支教基地。

为了到青海支教,他们辗转6次火车,跨越3000多公里,历经三天两夜到达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严重缺氧、强烈高原反应,让她连续一周高烧不退,身体接近极限。当时很多人劝她放弃,但她咬牙坚持下来,在那边一直待了18天。从教不会说汉语的藏族孩子第一首汉语歌,到离开时,100多个孩子用不太标准的汉语喊着“老师,您别走”。一个个渴望的眼神让她看到了儿时的自己,因为这句话,她更加坚守初心:要为更多的孩子带去更优质的教育。

目前,团队已搭建了包括广西首个“在线希望小学”在内的4个实践基地,相隔几千公里的在线支教成为现实。她坚持每周都参与在线支教,已累计为边区孩子上课200余节。她还通过书信交流、电话沟通、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帮助那里的孩子。

如今她已加入中国青少年儿童发展基金会专项行动,和社会公益团队合作搭建“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平台”。此次公益行动已募集善款500余万元,致力于解决偏远山区孩子上学问题,通过在线授课形式,为路途遥远的中小学生提供可移动、智能化的教室。

截至2017年10月,她们已在贵州、新疆、湖北等共5个试点地区开展项目工作,其中湖北的基地初步落成,每个教室可容纳80~100人。接下来,她的公益行动将惠及四川大凉山、云南红河等中西部地区的11所小学,帮助偏远山区的儿童免于在异常遥远的上学路途上奔波。

“学习+创业+公益”,让她的教育公益创业梦想一步步走进现实。她说:“创业是为了我的一份梦想,公益也是源于我的初心。凝心聚力,终成江河,我们的梦虽然遥远,但是脚踏实地,终有一天会到达梦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