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善创新,追求实用卓越
从职业行为层面来看,工匠精神的养成需要开拓创新,追求实用性,追求卓越品质。
其一,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创新。工匠传统就有“尚巧”的创造精神,“巧”并非简单的模仿,它本质上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质,要求人们打破常规,对工艺、产品进行持续性的完善。当代工匠精神,并不是墨守成规和简单的重复与坚守,其核心是持续改进与创新,需要传承与创新并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融合与发展。工匠精神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
其二,创新是实用理性下的创新。传统工匠精神倡导器物创造的“以济不通、以利天下”,即讲实际、求实用,认为物当有益社会,反对“奇技淫巧”,否则,再精巧的技艺也是“拙”。但是,对功利实用的坚守绝不是要固步自封地模仿,相反,为了坚持功利实用的原则,工匠们更十分注重器物的改进,以增强器物的实用性和便利性,这实际就是注重创新的表现。例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就是毕昇根据雕版印刷存在的问题,立足实用后改良创新的结果;隋代石匠李春对赵州桥的设计,兼顾了实用、成本、安全和艺术,其单孔坦弧敞肩设计为世界首创。
其三,追求卓越,成就精彩人生。第一,追求卓越,需要关注细节。吕不韦写《吕氏春秋》,让人纠错,一字千金,细节可以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越。第二,追求卓越,还要进一步把细节做到极致。因为极致,才能够细致;因为细致,才能够精益;因为精益,才能够成就卓越。第三,追求卓越的过程,要坚持不懈。孔子曰:“学如不及。”求知永无底止,工匠只有不断积累、改进,才能将产品和服务做到卓越。第四,工匠追求卓越,要有坚强的耐性。要经得起痛苦和挫折,耐得起寂寞和坚守。第五,追求卓越,不仅要有“职业精神”,还要有“敬业精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工作中保持热情和乐趣,才能由衷地乐于追求卓越,成就精彩的人生。
小故事大道理
千锤百炼的工匠精神:老济南手工银匠的坚守
中国的银制品历史悠久、制作精美,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机械化生产替代手工劳作的今天,那些能工巧匠以及他们的手工技艺,正渐行渐远,难以寻觅。
什么是手工制作的银器?与现在批量生产的银器不同,以前虽然也用模具,但更注重手艺,精美的图案要靠手工一点点雕刻出来,每件物品都独一无二。
穿过济南老城区清冷的街巷,在石板路的尽头,有条街叫启明街,这里仍有一些民间艺人在坚守着。由于现在的年轻人不愿干这种既吃力又见效慢的工作,所以继承就成了问题,只有这群匠人依然默默地坚守在这里,任凭风吹日晒,依旧不离不弃。
启明街上有一家店,名字很有百年老店的味道,叫“南留张”,店里的手工银匠,大家都称他老张。
在老张的工作台上,散落着小铁锤、模具、拉丝板、指棒等工具。经过老张的巧手,一块块不起眼的白银最终被打制成一件件光华四射的饰品。
老张会打的银制品有很多,除了常见的手镯、项链、戒指外,还能根据顾客需求,打制银勺、银筷、银酒杯,这其中最精美的就是银壶了。
古人云:银茶壶煮水,水更纯。如果水不好,银壶就会变色。一般银壶提梁上都有藤之类做的把手,是因为银的传热比较快。也正因为此,用银壶能节省煮水的时间。
在我们身边,匠人无处不在,他们是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中,“倔强”而“执着”的那一部分人。他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除了利益的追逐之外,多了一份单纯的诉求。
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