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 德国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近代史上,德国拥有雄厚根基的基础科学,加上德意志民族的严谨专注,帮助德国逐步培养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工程师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并终于厚积薄发,在科研与产品制造结合上走出一条新路,德国工业制造获得了跳跃式的发展,德国工匠精神也有了孕育和成长的土壤。在德国,专注、标准、精确是其“理性严谨”民族性格的行为方式,德国人甚至可以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一个产品领域,力图做到最强。数百年以来,德国工匠逐步形成了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也进一步延伸为对精品执着追求的理念,这种执着与追求成为“德国制造”独特的精神文化。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有哲学传统的民族,其哲学传统不仅让德国产生了众多饮誉世界的大哲学家,而且也深深影响了德国人的行为,比如讲求逻辑、追求完善、追求彻底性。这种哲学禀赋在德国人的生活实践中表现为“探求事物的本质、确定长期的战略、适应外部的环境”。从哲学角度,德国人这样来谈论质量问题:“没有质量的数量毫无意义,唯有以质量为基础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数量。”因此,德国人在一切领域中奉行的原则就是:“要么最好,要么没有。”这种较真、追求完美的哲学,体现在产品与服务上就是质量永恒的概念,体现在技术上就是技术至上,体现在人才上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的高标准。这也是德国制造业在世界上赢得顶尖声誉的主要原因。
德国人把产品的质量与人的素质挂钩,他们认为,人的素质是一切产品质量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制造出来的产品的质量就是这个国家人民素质的反映,人们往往通过一个国家制造出来的产品来认识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因此,教育成为德国的立国之本。德国自1897年大改革以来一直推行“国兴科教”战略,“教育”与“科学”成为改革最响亮的口号。德国人必须服从三大义务,也是现代公民的三大义务,即纳税、服役和受教育。他们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重视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得以蓬勃发展,也是德国培养工匠精神的摇篮。
小故事大道理
德国工匠精神在中国的故事:不怕淹的城市
每当面对洪涝灾害,许多城市遭遇内涝,各地开启“看海”模式的时候,有些人会想到青岛这座被称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因为青岛拥有令其他城市羡慕的排水系统。早在100多年前,德国人将其当时最新的排水系统设计理念带来了中国。从1898年10月起,德国工程师充分利用青岛东高西低三面环海的地理条件,依地面倾斜的坡度,铺设了南部老城区沿海一线的明沟和暗渠,铺设下水管道所用的水泥、钢筋均来自德国。这批青岛地下管线中,尤其令城建专家们惊叹的是雨污分流系统。德国人在青岛总共修了12个相互独立又彼此连接的排水系统,包括若干条地上明渠和地下管道、暗渠。这些排水系统至今覆盖着整个青岛西部老城区,仍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这里姑且不论德国对青岛实行殖民统治的政治因素,单论德国人留给青岛的沿用百年的地下水道、各种精美建筑以及德国人的城市建设和规划理念,不可否认的是,德国人确实给青岛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德国人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