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2025年08月10日
2.2.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推动社会历史进步,是人作为人之最本质最显著的特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能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源泉。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站起来”,让底子薄、人口多的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人勤劳是出名的,不管在什么方面,只要对个人、社会、国家有利,中国人完全可以去进行这件事,并且毫无怨言。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劳动教育,是回归人之本质、回归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现自我,通过双手改变和创造自己的生活。孩子缺少劳动教育,并不能让他们在学业上有更多的提升,反而会在人格和非智力因素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
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其他劳动,其本意是爱孩子,但却在无意中害了孩子,让孩子失去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反而可能成为片面的、不太完整的人。列宁曾说,“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勤工俭学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够培养和发挥青年的创造性和才能。如果我们给青年安排一条轻便的道路,他们只需饭来张嘴,上课就念书,什么也不管,这样我们就会害了青年,会使聪明人也变成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