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结合

9.3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结合

第一,丰富形式,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学校要积极组织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讲座、论坛、沙龙,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摄影比赛等活动,传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定期举办具有劳动技能的比赛,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倡导一年级学生走进企业关注一线劳动者,倡导二年级学生赴经济发达地区感受和谐劳动关系,倡导三年级学生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选择去基层就业。提倡“做中学”和“学中做”,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行合一。学校通过实践教育等途径,开展有目的、有规划的劳动情怀宣讲和实践活动,促进青年学生自立自强,达到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的效果。

学校要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时代主题,在党委领导的“一心双环”的团学组织新格局下,不断深化以劳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积极打造关注一线劳动者的社团,通过开展劳动支教、劳动快闪、知识宣讲、慰问演出等志愿活动,倡导青年学生关注劳动群体,不断加强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同时积极创作劳模故事汇、劳模事迹巡演、青年劳动之声等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不断壮大网络正能量,弘扬劳动主旋律。

第二,建立健全劳动实践组织架构。高校要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实践教育教师队伍,用足用好通用技术、劳动技术等专业教师,聘请全国劳模、大国工匠担任兼职教师,完善评聘、考核、培养制度,保持劳动实践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在班级增设劳动委员,加强劳动教育与日常养成教育相结合,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会、报告会等。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组建劳动品牌社团,开展“劳动+品牌”活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挥劳动教育真实场景、支持情境建构和知识迁移的“专业功能”。做好校内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建设劳动技能室、手工室和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企业、工厂、事业单位等校外活动场所,建立综合实践基地。利用社区、街道、敬老院、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通过组织体系的保障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和志愿者活动。

第三,改革劳动实践模式,创新模式管理。针对目前劳动教育弱化的问题,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将劳动实践教育纳入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推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支撑和推进作用。第二课堂成绩单真实记录学生的劳动教育成长轨迹,客观评价劳动实践综合表现,有效提升青年素质能力,促进青年健康成长成才,为学校培养一流人才提供多元活动平台和丰富育人手段。

在选修学分的模式设计方面,有按次获得制学分,校园活动多为一次性短时参与的活动,按次计分;有自主申报制学分,在社会和家庭进行劳动实践可自主申报;有学时折算制学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具有时间累积性,以时间累积学时为基本标准。

量化结果,探索高效运营。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创新工作,包括课程设计、组织方开课、学生选课、选课审批、学生签到、学生评价、学分给予等闭环流程,青年学生都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手机进行操作,最终输出个人的劳动教育成绩单。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对大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便于完善劳动实践教育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第四,编写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指导手册。针对劳动教育窄化的问题,学校通过编写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指导手册,提升对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指导作用。通过教材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结合实践内容在教材中传授劳动技能知识和劳动教育的方法。加大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科学研究的调研力度,积极支持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相关课题的研究,加大项目指导和经费支持的比重。实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研究成果的转化,强化对研究成果的普及和传播。主动寻找劳动教育渗透的结合点,把劳动教育的融入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形成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合力,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小故事大道理

张展耀:越努力,越幸运

2013年9月,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张展耀来到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主修汽车相关专业,兼修团队管理与市场运营相关课程。一次小小的机遇让其赚了几千元,也为他打开了创业的大门。如今,24岁的张展耀创业已有5年,担任3家公司的法人代表以及总经理,同时担任广州驾来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核心运营项目为驾来也学车App,拥有驾来也商标权以及驾来也App软件著作权。另外,他还担任学塘网华南大区负责人。

2014年,移动互联网概念满天飞,到处充满着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机遇,张展耀听得最多的就是“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或许我有机会成为那只‘猪’。”他想。于是,他参与创办了风靡大学校园的“学塘网”,担任华南大区总监职位。

本着“扶持大学生创业,帮助商家走进校园”的宗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学塘网覆盖了全国508所高校,与100多个品牌进行合作,其中不乏百事可乐、去哪儿网、阿里巴巴等知名品牌,帮助以及带动了全国超过2000名大学生创业,并于2016年获得500万元天使投资。

2017年是张展耀人生中重大的转折点。那一年,他开始筹备“驾来也”项目。之前一年多,他一直在查找驾考市场的痛点,寻求行业解决方案。

据调查,2016年全国有近4000万人学车考驾照,整个驾考行业每年的市场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当时国内持有驾照的人数约为3.2亿,预计10~15年内会增长到7亿~8亿人,驾考市场仍是朝阳产业。多数学员都是学车以后第一次购车用车,其后续所需购置汽车及养护汽车的市场空间巨大。创业者可继续对其进行跟踪服务。终于,基于学塘网的核心成员,通过大量的勘察调研,4月10日张展耀正式创立“驾来也”学车项目。

针对传统驾考行业效率低、服务差的痛点与教练个体作坊式经营的行业现状,“驾来也”率先提出“互联网驾考”概念,针对性地建立了平台担保代收管学费并分阶段支付教练,教学信息化管理一键约车约考,教练工资学员发、倒逼服务提升的互联网驾考运营模式,形成了透明、效率、服务的驾考新体系。

通过驾考平台这个入口,张展耀进一步切入陪驾、汽车团购、用车等市场,打通整个汽车互联网产业链。经过近半年的发展,“驾来也”已形成以广州为总部,其他城市为直营的运作模式。截止到2017年12月,“驾来也”已在全国13个城市开设分公司,营业额超过9000万元,并已启动A轮2000万元融资。

张展耀坚信,驾来也项目必将成为中国互联网驾培改革的领导者。未来,驾来也项目将会接入更多的商业模式。在外人看来,张展耀的创业道路一帆风顺。但自己吃的苦只有自己心里清楚。在项目最艰难的时候,工资发不起,生活费难以解决,很多核心成员甚至要靠女朋友的补贴才能坚持。5年的创业生涯,团队股东成员走了一批,又来一批,经历了接近10次的团队重组,能一直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

张展耀认为,创业就是要逼着自己不断地去成长,不断地去自我突破。“以前读汽车专业的时候,我可以不理解商业、运营。学了一个学期的汽车,我只知道汽车里面有什么。当然创业也会犯很多错,这是正常的,我也犯很多错。但是犯错后,必须知道我们错在哪里,我们才能去改正。”“很多人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甚至只有1%,我认为这是客观的。经过五年的创业经历,我知道创业的道路确实是太难了,但我相信我能成为那其中的1%。”张展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