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劳动教育体系的全新构建(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突出强调了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还提出,要使绝大多数的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大大深化和升华了劳动与育人的关系内涵,从全面育人和促进教育公平出发,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全面而深刻的阐释,意味着我国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得到全新的构建,彰显了新时代的“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理念。劳动教育不仅传授学生劳动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关乎价值观的培养问题,要在整个育人过程中,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培养劳动意识以及基本生存能力、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劳动教育契合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小故事大道理
周总理与劳动人民的故事
1956年7月和1958年7月,周总理先后四次到上钢一厂视察并参加劳动。有一次,周总理在上钢一厂视察生产情况,到吃午饭的时候,许多人都等候在准备好的饭桌旁边,周总理却不见了。大家焦急地到处寻找,找到工人食堂,没料到周总理自己买了5分钱的卷心菜、1分钱的汤和2两白饭,正在高兴地边吃边和周围的工人亲切交谈,准备好的饭菜只好撤去。
这一天,周总理还来到这家厂的二转炉车间,健步登上行车,对行车驾驶员说:“老师傅,我向你学习开行车来了!拜你为师。”话刚说完,他就真的在老师傅的指点下学着开了起来。1958年7月14日,周总理到上钢三厂看望战斗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群众。来到平炉炉台,他紧紧握住老工人的手,从学习、工作问到生活;从浇钢场来到轧钢机旁,他看到操作工人汗水直流,灰尘满面,就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手帕,亲自给工人擦汗。当天深夜,周总理又一次来到这家工厂,视察工人创造的小、土机床加工中板轧机的大机架,热情赞扬工人们的实干精神。
1965年7月30日,周总理到上海大中华橡胶厂视察,正好碰上瓢泼阵雨。他走下汽车,米黄色的纺绸短袖衬衫和浅灰色的长裤很快就湿透了。望着大雨中的周总理,职工中传出了“快给总理送伞”的声音。一位厂领导跑上前去给周总理送伞,不料周总理抬起手把伞挡开,和蔼可亲地说:“你们不打伞,我也不用!”一位工人技术员又手持雨伞奔向周总理,他又挥挥手,对送伞的同志说:“先让后面的群众撑!”一位老工人急了,接过雨伞,跃出人群,奔到周总理背后为他撑伞。他再一次谢绝了,并说:“给别人撑吧!”周总理就这样冒着大雨,穿过欢迎人群,视察了一个又一个车间,仔细地询问了生产情况,亲切地同工人交谈。